世上曾有齊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名稱:齊白石? 紅葉夢還 鏡心
作者:齊白石?
尺寸:101×50cm
材質:設色紙本
形制:鏡心
題識:水淺白沙高(白沙洲名水淺洲,更見高),曲徑霜寒殺草蒿。顛倒半山,紅樹葉蕭蕭,又是秋風作怒號。僧去兔狐驕,寺壁殘陽射寂寥。何處西天,回首遠遙遙。寺里寒鐘誰獨敲。夢還岳麓山。調寄南鄉子。八十八白石。
鈐印:白石、吾所能者樂事
描述:本幅為未裝裱狀態,紙張下方隱見字跡,這是齊白石定制的特殊用紙。齊白石作畫用紙非常講究,多用汪六吉料半紙,且起碼存放半年以上。樊樊山為齊白石所定的潤例中有:“凡索畫者,請用汪六吉紙,陳紙減十之三。”但神奇的是汪六吉的這個水印經過托裱之后即消失不見了,此件未裝裱的作品即是珍貴的例證。
▲齊白石? 紅葉夢還 鏡心(局部)
齊白石的畫自始至終都保持著一份純樸無華的鄉土氣息,青少年生長的家鄉一草一木令他眷戀懷念,直至晚年。齊白石幼年時生活窘迫,直至三十五歲才遠足,走出鄉村,至湘潭縣城,四十幾歲時往來于省城長沙與湘潭之間。青年時結識的同鄉詩友黎蓀薇從外省歸來,在長沙岳麓山下修建聽葉庵,邀齊白石往長沙。在長沙,他與師友悠游于岳麓山間,飲酒賞花、吟詩作畫,人生好不快意!
彼時他在畫壇初出茅廬,成為了當地名手,家庭的經濟壓力得以緩解;同時他又受到晚清文壇名士王湘綺的青睞,并招至門下研習詩文,一時春風得意!如果不是連年的戰亂和匪患,也許齊白石會閑居里中,與友人縱情山水,頤養天年,也就不會有“衰年變法”和享譽海內外的一代宗師了!
岳麓山間,最膾炙人口的勝景是漫山紅遍的霜林,此景也最宜吟詩入畫。齊白石曾為友人繪《麓山圖》,“如花楓葉小亭閑,夜醉長沙咫尺間。作客不辭卑濕地,他鄉要算好湖山”。他有一方印,印文是“麓山紅葉相思”,他畫了一輩子楓葉,紅色的楓葉牽著齊白石的鄉情,與他一生相伴。
▲齊白石? 紅葉夢還 鏡心(局部)
此幅《紅葉夢還》寫紅葉鳴蟬,蜻蜓飛于紅葉間。白石老人畫紅葉先以朱砂、赭石、藤黃相配大寫,筆墨凝練,將水墨功夫發揮到了極致,再趁半干之時以深色勾勒葉脈。每片都形狀不一,賦色也各不相同,或深或淺,片片精到。后以清水筆蘸濃墨勾勒楓樹枝干穿插其間,墨色自然滲化,拙樸老辣,洋洋灑灑,不帶半點停頓,一氣呵成。全圖布局疏密得當,筆墨于粗糲中愈見精微之處,足見取景、構思之妙,畫面給人明朗、清新、簡練、生氣勃勃之感。借景抒情,通過紅楓表現秋天的成熟之美,給人以無盡遐想。
畫中又見工蟲兩只,秋蟬落于枝頭,蜻蜓飛于葉間,一靜一動,生趣盎然。齊白石畫工筆草蟲非常細致,有細到纖毫畢現的程度。草蟲的觸須細而長,真有一觸即動的感覺。這是細筆中形神兼備的表現,是詳細地觀察草蟲動態之后才能描繪出來的。蜻蜓秋蟬雖然都是大自然中最普通的草蟲,但是齊白石都賦予了它們一種永恒的美感。
楓葉彎垂圈出一塊留白,白石老人行書題《調寄南鄉子》詞一闕。白石一生作詩三千首,但并不喜作倚聲,究其故,因詞宜側艷而與其性格不近而少有所作。此首《南鄉子》是齊白石少有的詞作,以清猷暢利而傳唱。此詞意帶蕭瑟,貌寫秋草殘陽、霜寺寒鐘,實為“夢還岳麓”,情系星塘。此為白石思鄉所作,他常取其中詞句以作題畫詩,而如本幅般抄錄全詞者,極為少見。
紅葉工蟲是白石憶故時湘潭,倚聲一闕是白石牽惆悵鄉思,詞畫兩相宜,實為白石老人難尋佳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