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8 日,一場震動全球的法律戰在美國打響 —— 特朗普以 “偽造信件” 為由起訴傳媒大亨默多克及《華爾街日報》,索賠高達 100 億美元。這場看似普通的誹謗訴訟,實則撕開了愛潑斯坦案的黑幕一角,暴露出美國權貴階層與媒體帝國之間的血腥博弈。
一、偽造信件引爆輿論:特朗普的 “絕地反擊”
《華爾街日報》17 日的報道猶如一顆政治炸彈:2003 年愛潑斯坦 50 歲生日時,特朗普竟寄去一封含不雅插畫的賀信,暗示兩人共享 “秘密”。這篇報道直接戳中特朗普的死穴 —— 自 2019 年愛潑斯坦神秘死亡以來,其與 “蘿莉島” 的關聯始終是輿論焦點。盡管特朗普多次否認,但其 2024 年競選時承諾公布的 “客戶名單”,最終被司法部以 “不存在” 為由草草收場。
面對輿論反噬,特朗普選擇以攻代守。他不僅在社交媒體痛斥《華爾街日報》為 “垃圾堆報紙”,更親自警告默多克撤稿。這種 “先禮后兵” 的策略,本質是對媒體霸權的公然挑戰 —— 默多克掌控的新聞集團,曾是特朗普競選時期的 “輿論盟友”,如今卻因利益分歧反目成仇。
二、默多克的 “致命殺招”:傳媒帝國的反噬
默多克的反擊同樣凌厲。道瓊斯公司(《華爾街日報》母公司)聲明稱 “對報道準確性充滿信心”,并暗示掌握更多猛料。這種強硬態度背后,是默多克對特朗普政治弱點的精準拿捏:
- 司法陷阱:若案件進入庭審,默多克可能要求公開愛潑斯坦案的大陪審團記錄。這些記錄中,不僅包含特朗普與愛潑斯坦的往來郵件、通話記錄,甚至可能涉及 “蘿莉島” 賓客名單。法律專家劉和平尖銳指出,特朗普此舉是 “司法自殺”—— 庭審將徹底暴露其與愛潑斯坦的隱秘關聯。
- 政治絞殺:默多克旗下媒體正密集報道特朗普陣營的內部分裂。副總統萬斯從 “徹查派” 轉為 “沉默派”,FBI 副局長邦吉諾因不滿司法部 “隱瞞真相” 威脅辭職,極右翼領袖盧默公開質疑特朗普 “背叛支持者”。這種輿論攻勢,正在瓦解特朗普的核心票倉。
三、愛潑斯坦案的 “潘多拉魔盒”:權力與欲望的終極博弈
這場法律戰的核心,是愛潑斯坦案背后的 “影子帝國”。這個掌控全球政商精英的暗黑網絡,正通過三個維度撕裂美國社會:
1. 司法腐敗的黑洞
2019 年愛潑斯坦獄中死亡時,獄警 “集體昏睡”、監控 “離奇故障”、法醫報告 “舌骨骨折” 等疑點,至今未被解釋。2025 年 7 月,司法部公布的 11 小時監控視頻,竟缺失關鍵一分鐘。這種 “系統性失職”,暴露出美國司法體系對權貴階層的庇護。
2. 媒體操控的戰爭
默多克與特朗普的決裂,本質是媒體帝國與政治權力的利益重組。默多克曾通過福克斯新聞將特朗普推上總統寶座,如今卻試圖通過愛潑斯坦案重塑輿論格局。這種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的媒體操控,讓美國民眾淪為權力博弈的犧牲品。
3. 社會撕裂的深淵
愛潑斯坦案的持續發酵,正在加劇美國社會的分裂。民調顯示,63% 的選民不贊成特朗普對案件的處理方式,共和黨內部支持率跌至 40%。馬斯克等名人的公開質疑,更將事件推向國際輿論場 —— 當 “美國黨” 將曝光愛潑斯坦文件列為 “首要任務”,這個國家的道德底線正在崩塌。
四、破局之路:當權力不再神圣
這場風暴的終點,或許指向三個方向:
- 司法透明的曙光:7 月 18 日,司法部正式要求解封愛潑斯坦案大陪審團記錄。若記錄公開,可能揭露更多權貴丑聞,倒逼司法改革。
- 媒體問責的開始:特朗普起訴默多克,雖被指 “政治作秀”,卻開創了公眾人物對抗媒體霸權的先例。未來,媒體可能面臨更嚴格的法律約束。
- 社會覺醒的契機:愛潑斯坦案的曝光,讓美國民眾看清權貴階層的丑惡嘴臉。當 “蘿莉島” 的罪惡不再被掩蓋,真正的社會變革才可能開始。
結語:當謊言成為常態,真相終將反噬
特朗普與默多克的戰爭,不過是愛潑斯坦案的冰山一角。這個充斥著權力、欲望與背叛的故事,正在改寫美國政治的游戲規則。當《華爾街日報》的 “偽造信件” 成為導火索,當大陪審團記錄即將揭開黑幕,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個時代的終結 —— 一個權貴可以肆意踐踏法律、媒體可以操控真相的時代。正如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的怒吼:“如果真相被掩埋,我們將親手掘開墳墓!” 這場風暴,遠未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