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前不久,美日韓三國在韓國濟州島南部舉行聯合空中演習,美軍B-52H戰略轟炸機首次現身朝鮮半島上空。這場被美方稱為“重塑威懾力”的軍演,很快在東北亞掀起連鎖反應——朝鮮與俄方高層密集互動,拉夫羅夫外長更在結束訪朝后直飛中國,一場圍繞半島局勢的多方博弈悄然升級。
先說這場讓半島緊張升溫的軍演。美日韓動用的機型包括B-52H戰略轟炸機、韓國KF-16戰機和日本F-2戰機,演練科目覆蓋聯合編隊飛行、戰術協同等。這是美軍B-52H今年首次在半島參演,而就在前不久,同樣搭載核打擊能力的B-1B轟炸機也曾在半島上空與韓軍聯合“延伸威懾”。對朝鮮來說,這種“核力量輪流秀”早已觸碰紅線:從年初開始,美國在半島部署的戰略打擊手段數量創歷史新高,聯合軍演頻率和規模較去年提升近40%,直接導致朝鮮安全環境持續承壓。
拉夫羅夫(資料圖)
朝鮮的反應來得又快又硬。朝鮮國防省政策室長發表談話,直指美日韓軍事合作已“徹底變為以核為主的三方同盟”,三方聯合軍演的頻次和范圍正讓半島“隨時可能滑向不可預測的軍事對抗”。朝方還強調,針對這類“侵略性質鮮明”的軍事挑釁,采取反制措施是正當權利。
再看朝俄合作的“硬核”細節。朝俄簽訂條約后,朝鮮已向俄烏戰場派遣約1.2萬名士兵,與俄軍組成聯合指揮部協同作戰。這些數字背后,是朝鮮對俄戰場需求的精準回應——俄軍在庫爾斯克等方向的壓力越大,朝鮮的“及時雨”就越關鍵。
但美國的“威懾”顯然沒打算收手。美日韓這次派B-52H參演,明面上是針對朝鮮,實則暗藏多重意圖:既是對俄朝互動的“警告”,也是向地區國家展示“核保護傘”的存在感。不過,美國的算盤打得太響,反而讓兩個“意外變量”浮出水面——俄羅斯和中國的態度。
拉夫羅夫抵達平壤,與朝鮮最高領導人會面。拉夫羅夫明確表示,俄朝雙方“共同認為應堅持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解決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朝方在會面中重申“無條件支持俄羅斯”的立場,雙方還確認將“繼續深化各領域戰略協作”。這種互動釋放的信號很明確:美國的軍事威懾,正在把朝俄綁得更緊。
拉夫羅夫(資料圖)
結束訪朝后,拉夫羅夫馬不停蹄飛往中國。他與中方舉行會晤,話題覆蓋中俄合作、半島局勢、烏克蘭危機等多個關鍵領域。外界分析認為,中俄高層近期高頻互動,既是兩國伙伴關系的延續,也反映出在全球格局變動背景下,雙方需要更緊密的協調。
美國的“威懾”為何適得其反?答案藏在東北亞的力量再平衡里。過去幾年,美國試圖通過強化美日韓同盟、推動“印太戰略”鞏固地區主導權,卻忽視了一個關鍵現實:中俄朝并非孤立個體,而是有著廣泛共同利益的“協作方”。
回到半島局勢,當前的緊張更像是一場“連鎖反應”的縮影:美國越施壓,朝俄越抱團;朝俄越緊密,美國越焦慮。但歷史經驗表明,靠軍事威懾解決分歧從來不是長久之計。對朝鮮來說,保障國家安全的根本出路是對話而非對抗;對俄羅斯而言,推動半島問題政治解決的立場從未改變;對中國來說,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初心始終如一。
拉夫羅夫(資料圖)
這場由軍演引發的連鎖反應,最終會走向何方?或許答案就藏在各方的外交行動里——當拉夫羅夫在平壤交換意見時,當朝鮮繼續為俄提供軍事支持時,當美國不得不面對“威懾反被綁定”的現實時,東北亞的未來,正在這些看似零散的事件中,慢慢勾勒出新的輪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