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剛
七月的青島,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海天一色的蔚藍,紅瓦綠樹的斑斕,啤酒泡沫的潔白,海風裹挾著啤酒的麥芽香,與陽光的熱度交織,共同勾勒出夏日的獨特韻味,讓這座海濱城市在滾燙中綻放出別樣的風情。
在這如詩如畫、如癡如醉、充滿爛漫情調的夏日時節,說心里話,我真有點舍不得短暫的離開一會青島去遠行。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作為一名有著37年黨齡、27年軍齡、15年警齡的我,盡管對青島流連忘返,但隨著紀念日越來越臨近,不得不到一趟劉公島。去回望一下歷史,記住這些浸染血淚的日子,汲取奮進的力量,踏上復興的征程。
我乘坐早晨6時30分的c6556次列車,從青島站出發,8時24分到達威海站,用了大約1小時54分的時長。
到威海站后,我又乘坐公交轉輪渡到劉公島,用了大約1個半小時左右時間。
劉公島是片充滿歷史韻味的土地。這里是北洋水師的建軍基地,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發生地,這里記錄了中華民族那段屈辱的歷史。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標志著甲午戰爭正式開始。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標志著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戰敗而結束。《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劉公島位于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面積3.15平方公里,島岸線長14.95公里,與朝鮮半島、日本隔海相望,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素有‘東隅屏障’和‘不沉的艦船’之稱”。
劉公島在古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據出土文物考證,戰國時代已有居民在島上繁衍生息,是劉公島最早的居民記錄。
在漢代,威海當時稱“石落村”,劉氏家族遷至島上開荒居住,劉公島因此被稱為“海上劉氏別業”。民間傳說中,漢末劉辯的遺腹子劉民為避戰亂定居于此,其善行被后人銘記。
北齊至明清時期,北齊天統四年(568年):劉公島地屬文登縣。
明代:倭寇侵擾沿海,劉公島居民曾被遷至陸地城郊。嘉靖年間,農民軍王憲武曾占據劉公島墾荒,后被鎮壓。萬歷末年,登州知府陶朗先招人進島居住,島上逐漸形成村落。
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劉公島因疫病流行居民遷出;1690年,叢、鄒、姜三姓進島定居。雍正十三年(1735年),劉公島仍屬文登縣。
劉公島多次名稱演變,漢代稱“劉氏別業”,元代稱“劉島”“劉家島”,明代后期稱“劉島山”。
明隆慶六年(1572年),官方奏章和皇帝詔令中首次出現“劉公島”名稱,沿用至今。
民間流傳劉公劉母救助遇難船民的傳說,后人為紀念其善舉修建劉公廟,逐漸將島嶼稱為“劉公島”。這一傳說賦予了劉公島深厚的文化內涵,也成為其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公島在古代不僅是居民聚居地,更是海上交通和軍事防御的重要節點,其歷史變遷見證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社會發展與變遷。
我最初了解劉公島是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甲午風云》,從那時起,那場悲壯的海戰、那些英勇的將士,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讓我對那段屈辱的歷史有了深刻的認識,也對國家的興衰存亡有了更強烈地感受。電影中的劉公島,承載著太多的歷史滄桑和民族情感,我一直心向往之,渴望有一天能親自踏上這片土地,去觸摸歷史的痕跡,感受那份沉重與悲壯。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我又從歷史書籍、博物館展覽等渠道,對劉公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而真正了解熟知劉公島,是在煙臺當兵開始的。1991年至2001年,我在煙臺的海軍航空兵某師服役十年期間,多次到離煙臺不遠的威海,時不時去看看民族刻骨銘心的傷痛之地——劉公島。有時是自己去,有時是陪人去,每次去都充滿向往和期待,每次去都想了解感受一下近代甲午中日戰爭風云……
通過對劉公島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懂得劉公島不僅是甲午戰爭的戰場,更是中國近代海軍發展的重要見證。從此劉公島成為了我心中一個重要的歷史教育基地,它時刻提醒著我,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大。
煙臺和威海兩個城市中心區直線距離大約為80公里。乘坐高鐵最快僅需20分鐘,如從煙臺南站乘坐d6057次列車到威海北站。自駕駕車走榮烏高速,車程約1小時。長途汽車:耗時相對較長,一般在1.5小時至2小時左右。在煙臺部隊當兵時,每次去劉公島都用的是軍車,因為每次都有特別的任務。
劉公島是甲午戰爭的主戰場,通常參觀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館需要1小時左右。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甲午戰爭的歷史,仔細觀看展品、閱讀展板等,需要1.5至2小時,我每次去都是1個小時以內,有人調侃我說:“你這不是參觀,這是和劉公島‘閃電約會’啊,下次可得多留點時間,讓歷史好好跟你‘傾訴’一番”。
這次參觀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與以前大不一樣,是自發的,是個人行為,沒有組織的安排和約束,卻更能體現出內心深處對歷史的敬畏與銘記。同時也應驗了有人對我的調侃,在劉公島我參觀了3個多小時才慢慢離開。
到劉公島,無論是組織上組織的,還是個人行為,每次只要一踏上這座島,我仿佛在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北洋水師的輝煌與覆滅,鄧世昌、丁汝昌等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跡,以及戰爭帶來的屈辱與悲壯,都讓我深感歷史的沉重。
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開始著手建立近代海軍。1880年,李鴻章創辦北洋海軍,決定設立威海衛軍港作為停泊戰艦的基地,旅順軍港作為修理船只的基地,各設提督衙門,保衛渤海口。
1881年,北洋海軍在劉公島設工程局、機器廠、屯煤所等,后又以此島為基地,設電報局、建提督府、修碼頭和筑炮臺。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軍正式成軍,朝廷任命丁汝昌為水師提督,最高指揮機關設于威海衛劉公島。此時北洋海軍擁有大小艦艇25艘,主力艦船均購自海軍強國德國和英國,規模和實力在遠東獨占鰲頭。
1894年7月25日晨,日本海軍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中國運兵船和護航艦只,以不宣而戰的卑劣方式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帷幕。濟遠艦發尾炮重創敵艦吉野號,廣乙號戰斗受傷后敗退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而毀。不久,高升號駛至,日艦逼降,中國將士寧死不從,船被敵魚雷和重炮擊沉,和高升號伴航的運輸艦操江號為日軍俘獲。
1894年9月初,日軍率兵16000余人分四路大舉進攻平壤。清軍在船橋里擊退日軍,日軍則攻下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玄武門和牡丹臺,其后清軍拋棄輜重倉皇撤退,撤退途中屢遭日軍伏擊,撤退后又沒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撐點,傷亡慘重。至9月24日,清軍全部退回中國境內,日軍占領朝鮮全境大獲全勝。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完成護航任務后在黃海大東溝海域準備返航時,意外遭遇日本聯合艦隊,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海面展開激烈的決戰。北洋水師深黑色的濃煙導致行蹤被敵人提前一個小時發現,由于軍備處于劣勢,北洋水師被迫首先開火,海戰初期陷入炮戰困境。北洋海軍奮勇作戰,一度逼近日本艦隊,并且對多艘日本軍艦造成了損傷。隨著戰斗進入白熱化,日本艦隊發揮其第一游擊隊航速高和艦炮射速快的優勢,對北洋水師形成包圍之勢,北洋水師遭受腹背夾擊,逐漸陷入了不利局勢。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彈藥用盡的情況下,毅然指揮致遠艦撞向敵艦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鄧世昌及全艦官兵壯烈殉國。這場空前慘烈的大海戰歷時近5個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號受重傷,陣亡4位艦長,死傷官兵約千人左右。日本海軍傷亡官兵近300人,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黃海海戰之后,北洋海軍實力大損,自此退入威海衛,喪失了黃海海域制海權。
1895年1月,日本“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護送下于榮成灣登陸,隨后向威海進犯。威海南北兩岸炮臺接連失守,北洋水師被困劉公島。日軍海陸配合,全力攻擊劉公島及港內北洋艦隊。日島守將薩鎮冰頑強抵抗八晝夜,無奈力量懸殊被迫撤回。2月,日軍展開魚雷偷襲,定遠艦擱淺后被自毀,劉步蟾炸沉定遠艦后自殺殉國。來遠、靖遠等多艘艦艇被擊中沉沒,北洋魚雷艇管帶王平率艇逃跑被擊沉。在彈盡糧絕、援軍未至的情況下,海軍總指揮丁汝昌拒絕勸降誓死抵抗,最后自盡殉國。2月17日劉公島淪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1895年1月,日本“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護送下于榮成灣登陸,隨后向威海進犯。威海南北兩岸炮臺接連失守,北洋水師被困劉公島。日軍海陸配合,全力攻擊劉公島及港內北洋艦隊。日島守將薩鎮冰頑強抵抗八晝夜,無奈力量懸殊被迫撤回。2月,日軍展開魚雷偷襲,定遠艦擱淺后被自毀,劉步蟾炸沉定遠艦后自殺殉國。來遠、靖遠等多艘艦艇被擊中沉沒,北洋魚雷艇管帶王平率艇逃跑被擊沉。在彈盡糧絕、援軍未至的情況下,海軍總指揮丁汝昌拒絕勸降誓死抵抗,最后自盡殉國。2月17日劉公島淪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北洋水師的覆滅,標志著中國近代海軍的失敗,也預示著日本作為新興海上強國的崛起。
當我在甲午戰爭博物館,看著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時,深刻地體會到了當時國家的積貧積弱和戰爭的殘酷,心中不禁涌起對那段歷史的悲痛與惋惜。
甲午戰爭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及每一個中國人,落后就要挨打。站在劉公島,回望歷史,讓我更加明白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繁榮,激勵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在劉公島,有許多關于甲午戰爭英雄的雕像和紀念設施,如鄧世昌、劉步蟾、丁汝昌等。他們的英勇事跡和愛國精神,讓我肅然起敬。在他們的雕像前,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感受英雄們在面對強敵時的無畏勇氣和堅定信念,心中充滿了對他們的敬仰和緬懷。英雄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的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作為一名公職人員,我們要傳承和弘揚這種愛國精神,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踏上劉公島,從開始到結束,我自始至終感受到了這種精神的傳承,也更加明白了自己肩負的責任,我要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劉公島是甲午戰爭的終戰之地,北洋海軍在此全軍覆沒,這一事件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華民族的屈辱與悲壯的象征。來到劉公島,我很自然而然地對那段歷史產生崇敬與感恩之情,崇敬那些在甲午海戰中英勇抗敵的將士們,感恩他們為國家和民族所做出的犧牲,也感恩先輩們在歷史的艱難時刻所展現出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
劉公島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承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我懷著崇敬與感恩的心情來到這里回望歷史,能夠更好地了解國家的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激勵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帶著一種油然升起的崇仰之情,我輕輕跨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李鴻章手書的“海軍公所”匾額蒼勁有力,飛檐畫棟間,往昔北洋海軍的威嚴與榮光似乎觸手可及。沿中軸線前行,建廳堂三進,前廳為議事廳,中廳是宴會廳,后面為祭祀殿。東、西跨間有廊貫通,迂回曲折,與陪廳、廂房連成一體。整個建筑飛檐高椽,宏偉壯觀。兩側配房與廂房,曾是總兵、副將等要員的辦公場所。庭院中,1400余張展陳圖片、500余件展品實物,靜靜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又飽含屈辱的歷史。“濟遠”艦前雙主炮、鐵錨等巨型文物,以及北洋海軍將士的委任狀、望遠鏡等,帶著我穿越時空,重回甲午海戰的激烈現場。
在甲午海戰紀念館,看到了一幅幅的歷史圖片、文物和場景,便我的心情頓時感到沉重起來,憤怒悲傷之情溢于言表。當我看到館內展示的金州曲氏一家婦幼十口為免遭日軍凌辱,毅然投井自盡的塑像場景時,我不禁義憤填膺,內心久久難以平靜,對日本鬼子的仇恨咬牙切齒。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犯下了無數令人發指的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除了甲午戰爭之外,還有南京大屠殺、731部隊的細菌戰和毒氣戰、強征“慰安婦”等。這些罪行給無數中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創傷,也給整個中華民族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
在劉公島的其他景點,旗頂山炮臺、東泓炮臺等,引發了我對歷史的思考和對和平的渴望,冒著炎炎烈日下的炙熱陽光和海面吹來的習習輕風,在兩個炮臺間流連盤桓了好一陣子。接著,我順山徑一路瀏覽,緩步到達嶺下。
這次參觀劉公島足足用了3個多小時之久才結束,所見所聞即所得,躍然紙上。
銘記歷史,砥礪前行。硝煙雖已遠去,國恥民殤不應忘記。作為一名中國人,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民族的血淚史,屈辱史,吾輩當自強。要時刻牢記甲午戰爭的慘痛教訓,讓我們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斷努力,才能實現民族復興。
勿忘國恥,發憤圖強。那段屈辱的歷史時刻提醒著我們,要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斗。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從甲午戰爭的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緬懷先烈,傳承精神。甲午戰爭中無數英雄為了國家和民族不惜犧牲生命,我們要傳承他們的愛國精神和英勇無畏的品質。
甲午海戰是國恥,它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但它像個警鐘,時時敲響,讓我們深刻鉻記,絕不能讓歷史重演!
在劉公島,當我看到甲午戰爭博物館、北洋海軍忠魂碑、古炮臺等歷史遺跡時,深刻地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和滄桑,內心深處立刻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和共鳴,從而產生了崇敬與感恩的情感,這種情感是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一種尊重和對先輩的一種敬意。
參觀劉公島,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作為一名受黨和國家教育培養多年的干部,我們要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忠誠履職,勇于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今,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海軍力量也日益強大。從北洋水師的覆滅到現代海軍的崛起,我們看到了國家的發展和進步。這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對國家的信心,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
甲午戰爭的失敗暴露了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這讓我們反思,只有國家強大、民族振興,才能在世界舞臺上站穩腳跟。在新時代,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
劉公島的歷史也讓我們明白,國家的繁榮和安全來之不易,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奮斗。作為一名離軍從警人員,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在自己的崗位上拼搏奮斗,為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貢獻力量。
☆ 本文作者簡介:吳剛,曾用名吳緒承,湖北監利人,畢業于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現改為陸軍工程大學)研究生班。從軍27載,海軍上校軍銜。行政正團級轉業到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級警監警銜。閑暇時喜歡寫一些消息、通訊、小說、散文、詩歌、隨感等作品。數10年來,先后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海軍》報等刊物發表,其中有百余篇榮獲軍內外新聞獎、優秀征文獎。著有《海天壯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隊和公安工作期間,先后七次榮立三等功。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