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提到皇太子胤礽,在康熙朝也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清朝宗室人物。雖說,胤礽后來沒有登上皇帝的寶座,但子孫后代繁多,入朝為官,尤其是擔任朝中要職的占比也較高。
其中較為有名的是 兒子弘為曾擔任蒙古都統 孫子永瑋位列封疆升任盛京將軍 曾孫綿佐官居烏里雅蘇臺將軍 玄孫奕灝遷盛京將軍 六世孫福錕累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六世孫溥潤擔任工部侍郎 六世孫溥征外放復州城守尉等,位居要職的后裔比比皆是。
今天要談的是皇太子胤礽的一位六世孫,名叫愛新覺羅溥豐,他是以輔國將軍的名義,被咸豐帝賞給了二等侍衛自此入仕,后在光緒朝累官至散秩大臣,官居二品大員。
來解讀溥豐的家族和仕途人生。
一:解讀輔國公溥豐的仕途生涯。
溥豐,道光九年出生,是康熙帝的七世孫,皇太子胤礽的六世孫。
那么,說到溥豐的生母佟佳氏,是清朝八大貴族之一,父親薩克當阿曾在道光朝擔任過五品員外郎。那時,溥豐的父親載岱是朝中的輔國公,并且奉命擔任八旗都統。
道光三十年,按照慣例,國公的嫡長子會被封爵,溥豐在這一年被封為了二等輔國將軍,
咸豐四年,26歲被任命為二等侍衛,入宮當差;
咸豐十年,32歲因事被革職,賦閑在家;
同治十三年七月,73歲的父親輔國公載岱走完一生,指定嫡長子溥豐承襲爵位;
光緒元年三月,47歲承襲奉恩輔國公爵位。溥豐是理親王胤礽的直系,到輔國公爵位就不再遞降,因此他依然是輔國公。
兩年后,也就是光緒三年,依然賦閑在家的溥豐被光緒帝啟用,先是被直接任命為西陵守陵總管,到西陵供職;
守陵是三年一任,溥豐在西陵滿兩任;
光緒九年,再次被任命為東陵守陵總管,又任兩任。
光緒十五年,輔國公溥豐奉旨回京,念在守陵12年有功,被授予散秩大臣,屬于二品閑職,拿的俸祿要稍微高一點。
同年,授予分獻大臣。據查詢,分獻大臣并不知道在什么部門,應該也是一個閑差;
光緒十七年,因病解除了差事,但是光緒帝念其有功,賞給他一半的俸祿,這樣就直接退休了。
光緒二十二年,68歲的溥豐走完一生。
二:五世祖弘眺位居輔國公,曾被遣居泰陵,高祖父永璒襲爵奉國將軍。
弘眺(1714-1774):胤礽七子,乾隆帝堂弟。21歲被皇叔雍正恩封為奉恩輔國公;乾隆帝繼位后,將他遣居到泰陵。56歲因犯事被革去了公爵,61歲去世。
永璒(1740-1774):輔國公弘眺位下有14個永字輩兒子,永璒是第四子。父親弘眺是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去世,永璒是兩個月后去世的。早在26歲時,被恩封為三等奉國將軍,35歲英年早逝,膝下有2子。
三:曾祖父綿瓝活到74歲高齡,襲爵奉恩將軍,祖父奕芝一生為閑散宗室。
綿瓝(1759-1832):康熙帝玄孫,理親王胤礽曾孫,比嘉慶帝大1歲,但確實嘉慶的堂侄。乾隆二十四年出生,17歲承襲父親的爵位,遞降至奉恩將軍。道光十二年去世,年74歲。
奕芝(1779-1814):胤礽玄孫,弘眺曾孫,乾隆四十四年出生,早在父親綿瓝前18年就英年早逝,年僅36歲,所以一生都為閑散宗室。
四:父親載岱本來襲奉恩將軍,后承襲理親王直系爵位,成為了奉恩輔國公。
載岱(1802-1874):康熙帝六世孫,胤礽五世孫。族弟載寬是道光十八年去世后,朝廷并沒有讓他的嗣子襲爵,而是讓旁系的載岱來奉旨承襲奉恩輔國公爵位,成為了胤礽的直系。
嘉慶七年出生;
31歲襲爵奉恩將軍;
38歲改襲奉恩輔國公爵位,同年朝廷命他前往東陵,擔任守陵總管;
39歲,授予散秩大臣,品級為從二品;
39歲,授予乾清門行走,成為皇帝近臣;
咸豐年間,先后在八旗中擔任副都統、都統、宗人府右宗人、族長等職務。
同治十三年,病逝于東陵總管任上,享年7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