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先楚將軍算得上是我軍的名將了,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就在戰場上叱咤風云,后續的各種戰場上更是都能見到他的身影,一度被同志們稱之為旋風司令。
1981年他回家探親,也算是衣錦還鄉,但就在這一年冬天,韓先楚在和鄉親們交談之后,卻拿起電話發出了一道軍令,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
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旋風將軍
韓先楚出生在一個湖北的貧困家庭之中,受生活的壓迫,他在14歲的時候就已經參加了當地的農民協會,1930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黨員,在后來的抗日戰爭洗禮之中,韓先楚不斷成長,已經成為了一名成熟的指揮員。
面對隨之而來的解放戰爭,我黨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其核心就是占領東北,韓先楚則成為了沖鋒在前的先行官,也是從這里開始,他翻開了自己軍旅生涯的全新一面。
畢竟在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韓先楚擁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以及獨特的戰爭智慧。
時間到了,1947年下旬,國民黨軍和東北民主聯軍展開了最后的戰略決戰,以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為主,貫徹落實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戰略計劃。
當時的國民黨軍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調進了11個師,共計10萬大軍兵分三路對我軍發起了進攻。
面對巨大的壓力,東北聯軍遼東軍首長決定聯合作戰,合并了第三縱隊和第四縱隊第10師的主力,不惜一切代價堅持抵抗。
韓先楚當時正擔任第四縱隊的副司令員,并且統一指揮戰斗,經過一番考慮之后,他將目光放在了敵人實力最強的第八十九師身上,正所謂擒賊先擒王,只要攻破了敵軍的主力,那么國民黨十萬大軍就會瞬間淪為一盤散沙。
但作為王牌軍隊的89師,也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正面對抗不可取,只能用計取勝。
韓先楚準確認識到,國民黨軍的第89師雖然是蔣介石的正宗嫡系,抗戰期間也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實際上對東北戰場并不熟悉,1947年3月才被調到這里,這也成為了他取勝的關鍵。
所以從這一年4月1日開始,韓先楚就下令東北民主聯軍以且戰且退的方式將國民黨第89師引到了紅石鎮。
這時候的中國雖然已經入春,但東北的氣候依然寒冷徹骨,89師從未在這種嚴寒的氣候下作戰,所以表現出非常的不適。
尤其是在進入紅石鎮地區之后,89師的指揮官并沒有下令部隊構筑任何的防御工事,也沒有進行展開構建防線,這就已經注定了將來的慘敗。
兩天之后,東北民主聯軍正式開始反攻,韓先楚下令炮兵在前以炮火覆蓋的方式打前陣,第一時間就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得了戰場主動權,國民黨的先頭部隊遭受到了猛烈的沖擊。
在對方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韓先楚又迅速指揮步兵開始突擊,方圓30公里內的戰術穿插讓國民黨瞬間潰不成軍。
由于不熟悉當地的環境,七零八落的國民黨軍隊很快被當地寒冷的山洞雪窩等困擾,沒多久就紛紛選擇了投降。
這場針對國民黨軍嫡系89師的戰爭僅僅持續了10個小時左右,包括副師長在內的7000多人被俘虜,韓先楚以陣亡7人的微弱代價換來了戰爭的完全勝利。
不僅如此,韓先楚還下令部隊到9月開始秋季攻勢,長途奔襲到了威遠堡地區進行了一次非常規用兵,這場戰役也成為了秋季攻勢期間最出名的一場戰斗。
之后韓先楚還率領部隊攻克錦州,爆發了與國民黨軍隊的首次戰略決戰,戰爭的勝利直接打響了韓先楚的名號,后續的他更是帶領部隊輾轉于各大戰場,成為名副其實的韓旋風。
榮歸故里的韓先楚
韓先楚首次返回家鄉是在1949年,當時的他正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兵團副司令,這時候的韓先楚已經大顯神威,在遼沈戰役之中殲滅了國民黨軍的兩個兵團,后續又轉入平津戰役,立下輝煌功勛之后揮師南下。
也正是借這個機會,韓先楚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紅安縣。
真正是鄉音無改鬢毛衰,雖然經歷了15年的別離,但韓先楚依然是一口家鄉話,在見到昔日童年好友的時候,韓先楚依然可以感覺到無比的親切,二人坐下來聊起了昔日的童年趣事,也算別有一番滋味。
由于當時的新中國并沒有完全解放,所以韓先楚在故鄉也沒有停留多久。
韓先楚第2次返回家鄉是1975年,此次并非是路過,而是在百忙之中刻意抽出時間來看望鄉里鄉親,此時的韓先楚又一次被熱情所包圍,鄉親們都清楚這位新中國將軍的分量,僅僅是戰場上的赫赫功勛,就值得他們驕傲。
這一時期的人們樸實無華,他們讓韓將軍走到哪里就到哪里吃飯,以便和鄉親們拉拉家常,老鄉們毫不吝嗇,紛紛屠豬宰雞來招待韓將軍,彼此之間的關系又拉近了一層。
此時回鄉的寒暄處見到鄉親們的生活過得十分不錯,也感到了無比的開心,這意味著自己以及戰友多年的流血犧牲并沒有白白付出。
回鄉期間的日常相處,再度拉近了鄉親們和韓先楚之間的距離,在同鄉人的眼里,韓先楚并不是一位新中國的將軍,而是個許久未歸的孩子。
6年之后,韓先楚又一次回鄉,但這次卻出現了一些意外狀況。
1981年冬天,這時候的東北已經飄起了鵝毛大雪,天氣也非常寒冷,韓先楚將軍卻在這一天早早起床,因為按照行程安排,這一天他要返回自己的家鄉,再度看望曾經的鄉親們。
到達招待所之后,陪同的領導人員考慮到天氣的問題,建議韓先楚改日前往。
對于這個提議韓先楚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他十分嚴肅的表示,誰說不能去,就算你們誰也不去,我都要去,隨后披上大衣頭也不回地離開。
一行隊伍離開縣城之后向北開進,大約走了30多公里才來到自己的家鄉,韓先楚分明已經看到,曾經的公社干部正在風雪之中等候自己的到來,鄉里鄉親的熱情依然沒有改變,隨后昔日的朋友就再度來到公社,和韓先楚將軍暢聊近期的事情。
驚人的發現與命令
這次的交談雖然也很歡快,但韓先楚卻注意到了一個細節,他看到前來的同鄉身上穿的衣服很少,便要將自己身上的皮大衣相贈。
對方當即表示拒絕,公社人員在勸阻的時候提到了救濟款的事,韓先楚立刻察覺到了不同尋常之處,隨后提出要回村看看。
飽含熱情的鄉親們再次聚集在一起,迎接韓先楚返回家鄉,隨著挨家挨戶拜訪,韓先楚終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發現幾乎每一戶人家所穿的衣服都打著補丁,有些根本起不到防寒的作用。
尤其是到了自己昔日好友的家中時,韓先楚發現實際的情況與好友剛才在公社所說完全不符,盡管家人在他到訪之前已經進行了一番收拾,但依然難以掩蓋昔日凌亂的痕跡。
除此之外,好友的老伴還表現出一種極不自然的狀態,似乎有意去擋住自己身上的補丁和外散的棉絮。
如此凄慘的情況,讓韓先楚大受震撼,要知道這個時候已經是20世紀80年代,待自己熱情似火的鄉里鄉親,竟然還有凍死的風險,這讓自己如何能接受?
想到這里,韓先楚一個電話就打到了蘭州軍區,隨后就下達了一道命令,火速調撥5萬件就軍大衣給紅安縣,至于這筆錢的開支問題,他憤怒地表示從自己工資里扣,自己的扣完就扣兒子的孫子的子子孫孫扣下去。
這位將軍的情緒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波動,是因為自己的家鄉紅安縣有33萬人都參與了革命戰爭,更是有將近半數的人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過去這個稱呼是黃安,正是被革命先輩的鮮血所染紅的,說到這里,韓先楚已經眼含熱淚。
要知道曾經的鄉親們為革命獻出了最后一碗水和最后一雙鞋,如今革命勝利了,他們卻在寒風之中瑟瑟發抖,這讓他如何心安?又怎么能對得起死去的戰友,所以情緒才會如此失控。
1986年3月,韓先楚將軍已經累垮了,他在武漢醫院住院治療期間又想起了自己的家鄉,但想要親自前去,已經不太可能了,所以只能將事情囑咐給自己的夫人和秘書,讓他們為家鄉植樹造林,繼續為自己散發光和熱。
這就是新中國的將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同時,也有對家鄉的眷戀與關心,1987年,韓先楚將軍去世之后,他的骨灰被運回了故鄉紅安,和父老鄉親們繼續在一起。
參考文獻
[1]夏明星,高桃源.韓先楚:從篾匠到名將[J].文史精華,2009,(07):37-42.
[2]王雪生.韓先楚:提出扶貧政策第一人[J].湘潮,2010,(03):47.
[2]夏雪.韓先楚將軍的故鄉情[J].傳承,2009,(11):30-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