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宇在查看列車防溜狀態。 閆欣睿攝
【高技能人才】
◎通訊員 閆欣睿 本報記者 韓 榮
盛夏的太原北站,鋼軌被烈日烤得泛著白光。該站調車長、高級技工王浩宇攀上滾燙的車梯,橙黃色的防護服被汗水浸透又曬干,結晶的鹽漬在陽光下格外醒目。他腳下,滿載電煤與化肥的列車正等待著“解體重組”。
“鐵路調車作業就像用火車車廂‘拼積木’,我們要把車廂排列、組裝成開往不同方向的列車。”王浩宇說。
這份“拼積木”工作,王浩宇已干了8年,從普通技工蛻變為全路技術能手。前不久,他被授予“全國鐵路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從“門外漢”到“活標尺”
2016年盛夏,剛走出校門的王浩宇,第一次踏上太原北站的調車場。這個占地千畝的貨運樞紐,每天吞吐著來自石太線、北同蒲線的萬噸列車,是晉煤外運的“咽喉要道”。
初來乍到,“門外漢”王浩宇曾以為調車不過是“掛鉤子、扳道岔”的體力活。直到第一次跟師傅執行推進作業,他才明白這份工作的重量。當調車機推著20節車廂在駝峰峰尾進行連掛作業時,連結員需在搖晃的車梯上站穩抓牢,用對講機指揮司機將停車精度控制在幾厘米內。
“失之毫厘,就可能造成車廂碰撞,甚至影響整個編組站的運轉節奏。”師傅對王浩宇說。
此后,白天,王浩宇跟著師傅在列車間穿梭,觀察連結處每個細節;夜晚,別人休息時,他在宿舍“啃”各種作業規章和標準。3個多月后,他能將200多條規章條目脫口而出。
為練就“觀距一眼準”的絕活,他把調車場變成訓練場。在推進作業時,他盯著信號機與車輛的相對位置默數距離;休息時,他就在鋼軌旁,用腳步丈量軌距,再對照卷尺校準誤差。半年后,他目測車輛間距的誤差已控制在5%以內,成為車站“活標尺”。
從“獨行者”到“領路人”
2023年春天,王浩宇被任命為調車長。此時,駝峰車間正迎來電煤保供高峰。這個被稱為編組站“大心臟”的車間,每天要解體30多列貨物列車,每節車廂的編組誤差都可能影響晉煤外運的節奏。
王浩宇上任的第一個挑戰,是讓3名剛入職的技工快速上手。20歲的張智杰總在推進作業時緊張得手心冒汗,王浩宇便帶他在空車列上反復練習。他把自己總結的“三步確認法”傾囊相授:看車輛走行狀態、聽輪對摩擦聲音、算制動距離余量,幫年輕人快速掌握相關技能。
在王浩宇的工具包里,有本被磨得卷邊的“錯題集”,他把歷年技能競賽的易錯點、事故案例分析、優化后的操作流程都整理成冊。每周三午休時,他都會帶著“錯題集”開講,通過案例講解“如何在彎道調車時避免車輛脫軌”“夜間作業燈光使用規范”等實操難題。在王浩宇的帶動下,車間30余名青年技工獲得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技術能手稱號,他所在的調車組連續3年保持“零事故”紀錄。
烈日下的編組場,王浩宇在列車間穿梭。遠處,剛編組完成的電煤列車鳴笛啟程,鋼軌的震顫順著鞋底傳來。
“你看這列車,就像我們的工作,每節車廂都有自己的位置,組合起來才能跑向遠方。”王浩宇對記者說。他抹了把臉上的汗水,繼續進行調車作業。
當又一列滿載貨物的列車駛離編組場,王浩宇知道,自己腳下的鋼軌不僅通向遠方的車站,而且承載著新時代技能人才的夢想與希望。
來源: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