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走在廣州街頭,最大的感受就倆字——暴曬。但比“熱”更讓人上頭的,是廣州街頭無瓦遮頭的人行天橋。今天,關于廣州天橋的話題在社交媒體沖上熱搜。
來源:微博熱搜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吐槽:“中午走天橋像在上烤架,曬得眼冒金星”、“每天走天橋就像'渡劫'!”“熱浪一來,簡直就是現實版火焰山過橋記”……看似段子,實則真相。這背后,折射出的其實是一個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溫度感”。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目前,廣州全市共有400多座人行天橋。
乍看是個城市發展的“成就榜”,但往細里看,超80%建于2000年至2010年之間。
也就是說,大約有320座天橋已經用了15到25年,全面步入“中年期”。
從結構安全上來說,這批天橋還撐得住。
但從體驗層面來看,已經明顯“跟不上節奏”。
城市在變,人流在漲,但這批“老天橋”,卻大多還停留在20年前的設計理念:強調通行,忽略體驗;能走過去就行,至于走得舒不舒服,不太管。而現在,老橋+高溫+缺遮陽+缺電梯+人車混流,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城市民生痛點。
來源:小紅書
我們隨機翻了下網友在各平臺的吐槽,集中爆點主要集中在以下:
比如,天橋金屬扶手中午燙到“不能碰”;推著嬰兒車的爺爺奶奶和寶媽,上橋像“打仗”;
電動車外賣小哥,為了抬車上橋直接扛;殘障人士面對只有樓梯的天橋:直接被勸退。
有的天橋更是讓人心驚膽戰,引橋又陡又窄,兩側行人道中間還有非機動車道。
來源:小紅書
更有數據指出,廣州火車站人行天橋電梯故障率高達42%,平均維修周期超過5天,讓原本為“方便”而設的設施,變成了“擺設”。
2025年一季度投訴數據顯示:天橋設施報修平均解決周期達5.3個工作日?。
其實,這幾年廣州也不是沒做事。
比如中山三院、華僑醫院周邊的一些天橋,陸續加裝了無障礙電梯,不少網友表示“出行方便了很多”。
但問題是,電梯有了,頂棚呢?
在廣州這種夏天接近40℃、暴雨又頻發的城市,沒有頂棚的天橋,就是一場“出行噩夢”。
來源:小紅書
其實,早在2015年起,廣州就陸續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
2020年,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還啟動了《廣州市人行天橋與人行隧道布局專項規劃和優化提升指引》編制工作。
來源:媒體截圖
當時,明確提出要從全市范圍出發,解決人行過街設施“布局不合理、與周邊設施銜接不暢”等問題,目標打造“步行佳、上下佳、雨行佳、夜行佳、景觀佳”的過街體驗。
2021年,廣州市交通運輸局曾兩次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為人行天橋增設雨棚”的建議與提案作出回復。
回應內容大致為:
“廣州已建成的絕大多數人行天橋在當初設計、建設時均未考慮配套設置雨棚,部分橋體已加設花盆、管線等設施,附加荷載較高,再加裝雨棚可能影響結構安全。”
“近年來,廣州已在新建天橋工程中前期同步研究雨棚建設問題;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對滿足加裝條件的天橋‘因地制宜’推進改造。”
簡單來說就是,能加的慢慢加,不能加的,再研究。
來源:領導留言板
從現實來看,規劃目標與實際感受之間,仍有明顯落差。
來源:小紅書
對比一下,全國不少城市早就把“天橋頂棚”當成標配設施來做:
比如,深圳不少商業區天橋,遮陽棚+電梯+導向系統一體化;
來源:小紅書
上海部分地鐵口連接天橋,直接打通人行通道與地鐵,通風避雨一步到位;
杭州的天橋已變為“城市窗口”式的觀光帶。
來源:小紅書
反觀廣州,作為一線城市,在這個基礎設施的人性化改造上,確實有些"掉隊"。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在近期新建天橋的設計中,廣州確實已經在向人性化方向邁進。
比如,最近7月初開放的天河金融城的金羊橋、金匯橋,金啟橋,都在結構設計、通行體驗和景觀融合上進行了創新,體現城市建設理念的轉變。
金匯橋(車陂村出入口西側)來源:廣州天河發布
只不過,這樣的用心不該只是“高端地段專屬”,更應該成為全市范圍的基本標準。
天橋,原本是城市交通疏導的重要設施,但今天它也是一種“生活空間”的一部分。
廣州近年來提出建設“高質量發展”城市、打造公園城市,老舊小區、城中村都在改造。
最近,在2025年中國宜居城市網絡投票榜單中,廣州又一次拿下第一名。
票數高達865473票,遠超上海的54萬,深圳甚至僅排名第11,北京則跌至第17。
也正因為如此,人行天橋的落后體驗顯得格外刺眼。
這波天橋熱議,并不是“杠精吐槽”,而是給城市管理者提了個醒:
一座橋,不止是通行工具,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基礎設施,不能“修好了就不管”,而要持續更新、動態維護。
天橋改造,大家都建議盡早引入全齡友好+氣候適應性設計思路。
畢竟,遮住烈日和暴雨,也是在為城市添一抹人情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