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五次戰役中,曾發生過一段鮮為人知的戰斗故事。
一個營的志愿軍戰士大概有五百人,他們與幾千名聯合國軍正面相逢,甚至遭到了包圍
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戰士們激戰一夜,給敵人制造了巨大的壓力和威脅。
以少對多,半步不退,中國軍人一次次書寫神話。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我軍做好了殊死搏斗的準備。
突圍之戰一定要打,能否成功還是個未知數,就算可以成功,我軍必然也會付出慘烈的代價。
戰士們都抱著必死的決心,但也想把生的機會留給自己的戰友。
敵人的變數,更是讓人始料未及。
以百對千,我軍戰士會如何破局?他們能夠突圍成功嗎?
陷入重圍,破釜沉舟
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通力合作,展開了與聯合國軍之間的第五次戰役。
這場戰役持續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我方投入了大約15個軍的兵力。
戰役規模,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都屬于最大級別。
中國和朝鮮兩國軍隊,在第四次戰役結束之后,取得了相當理想的成績。
囂張跋扈的聯合國軍無法更進一步,被我軍牢牢阻擋在三八線附近。
若能夠保持戰場優勢,我軍便能進一步打壓對方的士氣,擴大我們的勝利果實。
當然,這個假設是建立在第五次戰役順利推進的基礎之上的。
在鐵原、金城和金化一帶,聯合國軍仍然保持著主動進攻的態勢,試圖在主動型戰場上給我軍增加負擔。
至于其他地區,他們則以防御戰術為主,盡量維持當前的局面,保持穩定的局勢,想辦法從東西方向登陸作戰,建立新的戰線。
聯合國軍的野心昭然若揭,我軍自然不會任由他們得逞。
粉碎對手的陰謀,打破對手的幻想,這一向是中國軍人最擅長的事情。
第五次戰役開打之后,戰場局勢仍然十分危急,志愿軍戰士還是像之前的每一次戰斗一樣保持高度警惕,全身心地投入到戰斗任務的執行工作當中。
1951年4月,志愿軍第40軍354團3營的戰士們肩負重任,在團參謀長劉玉珠同志的帶領之下,執行快速穿插任務。
迂回,穿插,包圍,這些都是我軍在長期革命作戰過程中極為常見的戰術,其中,穿插對于行軍部隊的速度要求非常高。
穿插需要的是隊伍提前行動,預判敵人的方向,用高度的專注和靈活的反應,對敵人的隊伍實現分割和破壞。
只有我方的行軍速度領先于對手,戰士們才能實現有效的穿插。
因此,對于3營的戰士們來說,快速行動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他們在用速度,挑戰自己的生理極限。
可速度,也成了他們最大的問題。
由于3營的速度高過1營,兄弟部隊后續殲敵沒有跟上,戰士們先遇到了強敵。
對面的敵軍人數有好幾千,每個人的裝備也十分精良。
而一個營的兵力,大約只有500人,雙方的差距實在是太大,大到仿佛有了一條難以被填平的溝壑。
敵人依靠兵力和火力的優勢,對3營做出了包圍的架勢。
來自周遭的壓力,此時如同巨大的石頭,沉沉地壓在劉玉珠和營長李德章的心上。
孤軍對戰,孤立無援,這樣的形容詞在戰場上可不是什么好詞。
最糟糕的境地,或許也就是如此了吧。
既然已經被敵人包圍,那3營也完全沒有必要抱任何的僥幸心理。在最壞的情況下,來一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搏斗,此時此刻也未嘗不可。
劉玉珠是一位身經百戰的老兵。他有過豐富的戰斗經驗,對局勢的判斷也更加準確。
在思索對策之時,他腦子里的想法也逐漸成熟。
他們本來負責執行的就是穿插動作,需要深入敵后,切斷敵人與旁邊部隊的聯系,確保其他戰線上的兄弟部隊能夠一一殲滅敵人。
現在,不正是執行戰術的好時機嗎?
無論如何,他們也要切斷敵人之間的聯系,用強有力的軍事行動拖住眼前這支敵軍部隊的動作。
因此,就算是打到最后一個人,3營也得把使命貫徹到底。
血戰到底,打完最后一顆子彈,這是劉玉珠作為團參謀長,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此情此景,生死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了。
營長李德章,以及教導員馬仲吉,對于參謀長的計劃完全支持。
能夠走到這一步的人,誰不是頂天立地的軍人,誰會輕易認輸?
他們湊在一起,整合了部隊的所有資源,保證戰士們每人一支槍,也把有限的人員安排到了最有價值的位置上。
他們的戰斗,是一場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冒險。誰都知道會付出什么,但誰也不知道結果。
正是因為結果未知,過程才更驚心動魄,也更能給人希望。
劉玉珠還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件事也體現了他團參謀長的綜合素質。
他打開自己的公文包,拿出了一些隨身攜帶的重要文件。
作為團級干部,他的文件,自然是志愿軍相當重要的情報。
由于接下來的戰斗生死未知,劉玉珠不敢拿軍隊的信息開玩笑。
所以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只能把重要文件全部銷毀。
文件沒有了,還可以重新再制定。但它們如果落到敵人的手里,將會給我軍造成巨大的損失。
在正面對抗當中,戰士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身上的彈藥幾乎快要消耗殆盡。
光是這樣硬扛,我軍一定會落于下風,這是不爭的事實。要想尋找機會,還得想辦法分散敵人的力量才行。
營長李德章提出了一個想法,聲東擊西,分散行動,化解危機。
簡單來說,就是由他帶領一部分戰士朝著東邊的山地突圍,吸引敵人的注意,并且分散一部分火力。
接下來,劉玉珠和馬仲吉則抓住空隙,帶著剩下的戰士們從西邊突圍。他們的壓力會減輕許多,打出去的概率也會高上許多。
爭相掩護,九死一生
李德章的想法,劉玉珠和馬仲吉完全同意。不過關于掩護的人選,他們卻有不同的意見。
誰都知道,掩護戰友突圍的那個人,生存的幾率會更小,犧牲的概率會更大。
敵人的大半火力都會被吸引過去,他所面臨的幾乎是絕境。
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開始,一直到現在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國軍人們兜兜轉轉,走過那么多的戰場,一直保持著一個優良品質,那就是敢為人先,不怕犧牲。
他們寧愿奉獻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看到朝夕相對的戰友犧牲在自己的面前。
但凡有任何一絲生存的可能,他們都希望留給首長和戰友。
每一個人幾乎都是這樣想的,所以在光明面前,他們竟然還學會了互相謙讓。
李德章的想法的確非常不錯,但是劉玉珠絕對不同意他把自己當成誘餌。
事實上,在劉玉珠看來,自己是團參謀長,是3營所有人當中級別最大的干部。
遇到危險,遇到困境,他也應該沖在最前面,而不是躲在戰友的身后。
因此,他決定由自己來率先突圍,掩護3營其他戰友。
可李德章作為營長,一直想要保護團參謀長,也想要保護他的戰友們。
兩個人針對這個問題僵持不下,誰都想主動付出。
最后好不容易,他們才得出一致結論,誰也不要等待著另一個人去拯救。
大家從不同的方向分別突圍,盡可能分散敵人的力量,為戰友減輕壓力。
雖然仍然知道希望渺茫,但志愿軍戰士絕對不是坐以待斃的群體。
李德章負責向東突圍,他帶著一個小分隊率先發起了行動。而且,他們的行動過程很不尋常。
通常情況下,突圍人員為了避免敵人對自己過多注意,會盡可能隱蔽身形與行蹤,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能跑多久跑多久。
但是他們不同,他們的行為異常高調,像是唯恐敵人注意不到自己。
雖然還不至于在戰場上閑庭信步,但他們的狀態著實不像普通的突圍人員那樣緊繃。
這么做,李德章也是有理由的。
他高調一點,張揚一點,存在感強一點,敵人對他的注意就會更多一點。
這樣一來,團參謀長和教導員那邊遇到的火力就會更少一些。
就算不能像最開始的計劃那樣把自己當成誘餌,他也想盡量多承擔一些責任,這是他認為自己作為營長應該做的事情。
劉玉珠耳聰目明,哪能不知道他的打算?
于是不同突圍方向的所有人都發起了行動,敵人的力量果然被他們所打散。
接下來,拼的就是誰能扛更久,誰能賺更多。
在幾乎沒有任何掩護,而且彈藥儲備量已經不多的情況下,三營的所有戰士都是憑借著自己的熱血在做最后的抗爭。
就算結局終是犧牲,他們也想在斗爭中犧牲,這也算是死得其所。
李德章忙于應付敵軍越發猛烈的火力,事情最后的發展,也完全出乎他的預料。
戰友犧牲,突出重圍
李德章帶領的向東突圍的小分隊,還沒有完全跨過公路,就遭到了敵人鋪天蓋地的射擊。
對方的彈藥像不要錢一樣向他們襲來,他們無處可躲,許多戰士都成為了烈士。
李德章始終身先士卒,在焦灼的局面中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傷。
他被敵人的子彈擊中,一瞬間幾乎昏死過去,倒在了公路旁邊的田里。
那一天,大地仿佛都要被烈士們的鮮血染的鮮紅。
另一邊,劉玉珠所遇到的情況也不比李德章好多少。
他同樣想多承擔一點壓力,多為營長提供掩護,也同樣面臨著敵人瘋狂的掃射。
眼看著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他心如刀絞,但仍然穩穩地端著槍,堅持作戰。
還是那句話,哪怕只打到最后一個人,三營也依然存在。
而他,帶領整個三營突圍的團參謀長,也必須戰斗到最后一刻。
刀槍無眼,火藥橫飛,劉玉珠的胸膛不幸被敵人擊中,鮮血一瞬間便把他的衣服浸的通紅。
他的生命力在快速流逝,而他人生中最后的一個遺憾就是,沒能親眼看到戰友們順利突圍。
他的犧牲是志愿軍巨大的損失,也是我黨巨大的損失。
這位身經百戰的優秀戰役指揮官,從抗美援朝的第一仗開始,就打出了不少漂亮的戰績。
他的軍事素質,他的綜合素養,他的實戰經驗,都是我軍相當寶貴的財富。
而他把生命留在了這里,也把遺憾留給了幸存的戰友。
劉玉珠犧牲時,李德章還不知道具體的情況,因為他的狀況也算不上理想,已經處于命懸一線的狀態,隨時都有可能撒手人寰。
好在李德章身體底子夠硬,最后撐了過來。
只是當他聽說團參謀長劉玉珠和教導員馬仲吉都已經犧牲在戰場上時,他恨不得那個付出生命的人是自己。
如此慘烈的犧牲,如此慘痛的代價,從此成為了他心里永遠的傷。
雖然敵人給我軍制造了不少的壓力,但他們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威脅。
尤其是暮色降臨,他們更是擔心擅長突襲和夜襲的志愿軍會有什么隱藏的招數,把他們全部殲滅在這里。
美英聯軍,以及聯合國軍的其他部隊,就像毛主席說的那樣,只是虛張聲勢的紙老虎罷了。
當環境因素對他們明顯不利時,他們想的不是堅持,而是撤退。
所以,李德章最后帶著剩余的戰友們活了下來,以500人對抗數千人,他們再一次創造了戰場之上的奇跡。
已經犧牲的人,永遠不可能再回來。還活著的人,則需要繼續承擔重任,肩負使命,向前奔跑。
他們不僅需要完成自己的理想,還要代替那些犧牲的戰友們看一看勝利的曙光。
戰爭還在繼續,中國人民志愿軍書寫傳奇的腳步也還在繼續。
結語
以一個營的兵力對抗數千名敵人,任誰看到都覺得這是一個絕境,沒有辦法突破。
但第三營硬是憑借著強大且頑強的作風,憑借著戰士們勇于犧牲和互為掩護的大義品質,走出了一條不可能完成的路。
團參謀長犧牲了,教導員犧牲了,但營長還在,即便身受重傷也還在堅持。
三營沒有被打垮,反而讓聯合國軍見證了中國軍人的可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