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的房子山戰役戰場,硝煙彌漫。一名渾身是血的士兵靠在土墻上大口喘息,周圍散落著數具敵人的尸體 —— 都是他親手斬殺的成果。他身上的傷口早已和鮮血融為一體,分不清哪些是敵人的,哪些是自己的。手中的刺刀卷了刃,每一次呼吸都帶著撕裂般的疼痛,耐力已然抵達極限。
就在這短暫的喘息之間,一名身形高大的日本士兵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手持明晃晃的刺刀,臉上掛著猙獰的獰笑,一步步逼近。士兵的心跳驟然加速,死亡的陰影瞬間籠罩下來。但千鈞一發之際,他摸到身后一個物件,眼中倏地閃過一絲光亮,一個反擊的念頭迅速成型。
這場生死對決的勝者是誰?這位士兵又有著怎樣的故事?他,就是后來被授予 “戰斗英雄” 與 “勞動英雄” 雙重榮譽的張樹義。
血海深仇:從普通村民到復仇戰士
張樹義出生于靈壽縣山門口村的一個貧苦家庭,自幼父母雙亡,憑著一股韌勁在村里艱難長大,還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如果沒有戰亂,他或許會和妻子過著平凡卻安穩的日子。
1937 年前后,日寇的鐵蹄踏遍華北大地,平靜的村莊也未能幸免。一天,張樹義像往常一樣對懷孕七個月的妻子說:“媳婦兒,我上山給你抓幾只野味,回來給你補補身體。” 他興沖沖地出發,滿心想著讓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能吃頓好的。
可當他帶著獵物回家時,眼前的景象讓他肝膽俱裂 —— 妻子躺在床上,衣衫凌亂,腹部一個猙獰的血洞正汩汩地流著血,早已沒了氣息。沖出家門的他發現,整個村莊都遭了秧,昔日熟悉的鄉親們倒在血泊中,房屋被燒毀,一片死寂。“屠村!” 這兩個字如驚雷般在他腦海中炸響。奔到獵戶家時,他只聽到老獵戶臨終前微弱的聲音:“樹義,是鬼子干的…… 替大家報仇……”
全村上下,唯有他因上山打獵幸免于難。巨大的悲痛與憤怒吞噬了他,他跪在親人與鄉親的遺體前,攥緊拳頭立下血誓:定要親手為他們報仇!
投身革命:從機槍手到戰斗英雄
為了復仇,張樹義開始瘋狂練習槍法,等待著與日寇正面交鋒的機會。1937 年,八路軍隊伍來到靈壽縣,他們對百姓的真誠與抗擊日寇的堅定決心,讓張樹義看到了希望。他毅然報名參軍,成為了聶榮臻將軍麾下 115 師第四團的一名戰士,后來被選為機槍手。
在部隊里,張樹義的軍事天賦很快顯露出來。訓練時,他對機槍的操控精準嫻熟;戰斗中,他總是沖鋒在前,毫不畏懼敵人的炮火。1938 年 4 月,因表現突出,他被提升為機槍排排長,并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一次次戰斗中,張樹義帶領的機槍排多次成功壓制敵人的猛烈反擊,為大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撤退或進攻時間。一次戰斗中,日寇援軍源源不斷,我軍被包圍,連長命令:“張樹義,你帶領機槍排突圍,確保大部隊安全撤退!” 他毫不猶豫,指揮戰士們瞄準敵人防線的薄弱側翼,憑借精準的機槍掃射和連續 30 枚手榴彈的投擲,硬生生撕開一個口子,掩護戰友們撤離。
然而,當看到炮兵部隊仍被困在敵軍包圍中時,他又不顧一切地率隊返回,再次開辟通路,直至確保所有炮兵安全撤離。彈藥耗盡后,他抓起刺刀沖入敵陣,用精準的刺殺技巧與敵人展開肉搏 —— 每一個動作都帶著復仇的力量,每一次出刀都凝聚著對鄉親們的思念。
房子山絕殺:絕境中的反殺
回到房子山戰役的那個瞬間。面對高大的日軍士兵,張樹義摸到了身后的物件 —— 那是一枚尚未投擲的手榴彈。他眼中閃過一絲決絕,在日軍刺刀揮來的剎那,猛地向旁邊一滾,避開攻擊的同時,拔掉手榴彈的引線,朝著敵人腳下扔去。
“轟隆” 一聲巨響,日軍士兵被炸開的氣浪掀翻。張樹義強忍著傷痛,掙扎著爬起,撿起地上的刺刀,朝著倒地的敵人補了一刀。這場殊死搏斗,他以智慧與勇氣戰勝了對手。而他的這一反擊,也徹底打亂了敵人的進攻節奏,為我軍的反攻創造了機會。最終,敵人被擊潰,房子山戰役以我軍的勝利告終。
因在這場戰役中的出色表現,張樹義被授予 “戰斗英雄” 榮譽稱號。
1940 年,龍泉關激戰中,張樹義不幸遭遇爆炸,雙腿被嚴重炸傷。戰友們從廢墟中救出他時,雙腿已無法挽救。1941 年 4 月,雙腿截肢后的他復員回到家鄉,過上了平凡的農民生活。
但這位 “半截人” 沒有沉淪。他說:“只要我沒有死,我這半截人就永遠是黨和人民的!” 他帶領村民們積極生產,克服身體的不便,親自勘察地形、規劃水渠,硬是將村里一片貧瘠的旱地改造成了水澆地,讓鄉親們的糧食產量大幅提升。1946 年,他被評為 “勞動英雄”,榮獲 “榮軍旗幟” 稱號。
從為親人復仇的勇士,到保家衛國的戰斗英雄,再到帶領鄉親致富的勞動模范,張樹義用一生詮釋了什么是 “忠誠”。身體的殘缺從未阻擋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奉獻,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英雄,不在于身體的完整,而在于精神的不屈與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