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產業興旺則是解決農村問題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振興,需立足鄉村特色資源,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指導老師李凡與魏國成書記進行交流
7月12日,長安大學“青禾筑夢,阡陌研行”暑期社會實踐隊抵達商南縣趙川鎮店坊河村,開啟為期7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與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召開對接座談會,圍繞村莊現狀、發展需求及未來規劃進行深入交流。會后,在村黨支部副書記魏國成的帶領下,實踐隊實地參觀了當地三大特色產業。
魏國成書記為實踐隊介紹板栗林種植情況
未成熟的板栗
店坊河村環山分布的板栗帶,均為2019年嫁接的商洛優良品種“鎮安一號”。該品種掛果早、產量高,種植三年即可結果,每年8月至9月為成熟期,屆時有收購商上門收購。板栗林與周邊玉米地交錯分布,構成獨特的田園風景,展現出當地產業結構優化成果。
魏國成書記為實踐隊介紹茶葉種植情況
店坊河村的茶山
村里的茶葉種植分布于高山之上,生態環境優良,無污染。清明前后為采茶旺季,村內大多數家庭均有茶園。所產茶葉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兼具藥用和保健價值,憑借良好的生態優勢廣受市場認可。茶產業為村集體經濟帶來穩定收益,每年可創收數萬元。
魏國成書記為實踐隊介紹食用菌培育情況
食用菌種植菌棒
隨后,實踐隊員參觀了店坊河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基地由政府統一建設,大棚整齊排列,村民可通過繳納租金方式進行承包。據魏書記介紹,食用菌生長期間需嚴格控溫,每年2月種植,9月采收,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盡管近年來行情有所下滑,但依托較多的大棚資源和較低的人工成本,村民年均仍可實現數萬元收益。同時,該產業吸納了大量勞動力,采摘環節老少皆宜,極大地拓寬了村民的就業渠道。
指導老師李凡與當地居民交流
實踐隊員表示,店坊河村各項產業扎根本土、因地制宜,從靠天吃飯的旱田轉向精準灌溉的高標準農田,從順應市場靈活調整的瓜蔞種植到遠銷海外的食用菌生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實踐隊與當地居民交流
接下來,實踐隊將結合此次實地調研信息,深入梳理村莊產業發展的優勢與短板,發揮專業所長,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建議。同時,團隊還將通過線上推廣、創意策劃等方式,助力當地特色產業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實際行動為店坊河村的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共同書寫美麗中國建設的新篇章。
撰文|崔雪瑩 黃喆愷 趙家正
圖片|張玄溦
審核|李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