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籃在深圳亞洲杯上,最后只拿了第三,衛冕夢碎,這個結果吧,說不上崩盤,但絕對談不上滿意,尤其還是在家門口,多少有點讓人堵得慌——說是新周期起步、隊伍重組時間短,確實有客觀因素,但球迷看球不就圖個暢快,這次的過程和結果,實話說有點不上不下,這一波討論聲就炸開了,核心矛盾其實很明顯:中國女籃的內線配置天花板,外線卻像斷了流,防守又被新潮打法按著摩擦,優勢和短板都擺在明面上,未來怎么補,宮魯鳴和姑娘們真得動腦子了。
先說內線,張子宇和韓旭這組合,放亞洲杯就是“打誰都不虛的存在,身高直接壓制對手,籃下輕松造殺傷,尤其張子宇,18歲2米20,第一次打成年隊就能場均高效砍分,這種天賦擱誰家都是寶,半決賽小組賽,內線得分幾乎是碾壓級的,網友調侃“有張子宇就有底氣,一點不夸張,但問題也隨之來了,張子宇腳步偏慢,防守端容易被針對,尤其遇到日本這種外線強隊,聯防一旦被拉開,三分線外“對噴,中國隊就有點跟不上節奏,防守端的漏洞也就被無限放大,前幾場面對弱隊還能靠身高封鎖籃下,遇到真會玩外線的,內線優勢就變成了“攻強守弱的雙刃劍。
說到外線,數據直接扎心,四強里中國隊三分出手、命中數、命中率都是墊底的,外線打不開,內線再牛也得被包夾,半決賽日本田中心首節三分5中5,這就是現實的暴擊,你說巧不巧,關鍵時刻中國女籃外線沒人能站出來回應,網友說這不是“掉鏈子是什么,宮魯鳴輪換陣容也不是沒想過調整,可現實就是外線缺乏穩定投手,鋒線和后衛都沒有絕對強點,三分沒法和日韓澳拼,這波短板在亞洲杯被無限放大了。
年輕球員這塊,其實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楊舒予穩坐首發得分后衛,半決賽對日本19分4助,表現可圈可點,23歲就能扛起后場大旗,成長速度值得點贊,翟若云和羅欣棫都是FIBA大賽首秀,經驗還嫩,發揮有起伏,但天賦和拼勁看得出來,外界把羅欣棫當李夢接班人,這次沒打出預期,但畢竟年輕,成長空間還在,大家也別太苛刻,她們需要的就是這種高強度賽事的歷練,未來有希望。
再看戰術層面,中國女籃現在的打法有點“復古,還沒完全跟上世界潮流,日韓澳都在加快節奏、推崇外線投射,中國隊還是傳統“雙塔+聯防,優點是籃下硬,缺點是被外線拉扯沒轍,宮魯鳴也在嘗試不同陣容,三個月集訓打了6場熱身+5場正賽,試驗空間有限,但現實就這么殘酷,世界籃球這幾年變化太快,三分時代不是喊口號就能趕上的,陣容磨合、技戰術升級,都是系統工程,不能光靠單點爆發,尤其張子宇這種內線巨人,怎么提升防守移動和適應高強度轉換,教練組得下點真功夫。
其實這次亞洲杯也不是一無是處,第三名起碼保住了底線,給了年輕人機會,宮魯鳴賽后說準備洛杉磯奧運周期,目標不變,經驗和教訓都得記下來,網友有吐槽有鼓勵,輿論場上吵得挺熱鬧,但換個角度看,陣痛是新周期必經的,上一屆日本隊照樣經歷過低谷,然后靠外線崛起實現反超,輪到中國女籃,能不能借著這次亞洲杯的“扎心時刻補上短板、進化打法,這才是未來幾年所有人要看的重點。
最后一句話,中國女籃的天花板還在,年輕人有潛力,內線優勢擺著,但世界籃球真的不等人,三分短板不補,外線不升級,再大的內線也會被新潮流沖擊得七零八落,這屆亞洲杯不是句號,而是新周期的起跑線,接下來怎么追趕,怎么補課,怎么讓球迷看到真正的進步,才是考驗這批姑娘和教練組的關鍵——未來可期,但也得腳踏實地,別光靠喊口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