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李書恒 通訊員 王貫朝/文圖
2025年6月29日清晨,鄭州艾瑞德學校暑期東、西、南、北、中多條研學路線同時啟程。700余名師生懷揣期待,奔赴杭州、粵港澳、甘肅、內蒙古、信陽等目的地,開啟了一場以天地為課堂、引山水入胸膛的深度研學之旅,在行走中丈量世界,于實踐中收獲成長。
千里行程:觸摸文明根脈,鏈接時代前沿
今年的研學版圖縱橫千里,內涵豐富。國內線路深度聚焦中華文明的根脈傳承與時代發展的澎湃動力。西行的甘肅團隊,在七彩丹霞的壯麗地貌前驚嘆自然鬼斧神工,于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踏飛燕”前感受古人匠心智慧。北上的內蒙古草原研學團,踏入承德避暑山莊,指尖輕撫金絲楠木柱的溫潤,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信陽雞公山上,233名六年級畢業生和96名幼兒園畢業生以一場充滿挑戰的攀登作為特殊的畢業禮。天堂杭州線,學子們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親手制作榫卯小板凳,讓傳承千年的東方智慧在指尖復活。
意義非凡的粵港澳之旅則成為今年研學的亮點。恰逢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紀念日,粵港澳分隊的行程承載著特殊的意義。他們在金紫荊廣場整齊列隊,齊聲送上“艾瑞德學子熱烈祝賀香港回歸祖國母親28周年”的祝福,嘹亮的聲音吸引了路人的目光與掌聲。乘坐大巴駛過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更是行程中的震撼時刻。車輪行駛在這條橫跨伶仃洋的“海上巨龍”之上,窗外壯闊的海景與宏偉的工程交相輝映,學子們親身感受著這項超級工程所代表的國家實力與建設智慧。
浸潤成長:真實情境中的能力鍛造與情感升華
研學之旅超越了傳統課堂的邊界,在真實的社會與自然場景中,構建起沉浸式的成長生態。
行程中,不同年齡段的學子自然形成“成長共同體”。香港研學的隊伍里,年紀最小的一年級張錦沐同學,用一杯自制的酸奶悄悄表達對老師的感恩,溫暖了所有同行者的心。在杭州濕熱的路途中,高年級同學主動為低年級同伴扇風、擦汗、牽手前行。
每一次安全、充實、有收獲的研學背后,是帶隊老師們無微不至地守護。從行前李校長的殷殷囑托,到途中事無巨細的安排照料,再到每晚雷打不動的復盤會議,老師們用責任與愛心為孩子們織就了一張堅實的安全網和成長網。
山河饋贈:文化自信與責任擔當的種子悄然萌發
在歷史的縱深里,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于時代的現場中,責任擔當之火被點燃。
無論是承德避暑山莊所展現的民族融合智慧,還是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里通過“高手過招”互動體驗點燃的武俠豪情,抑或是《宋城千古情》演出中岳飛“還我河山”的吶喊引發現場學子的熱淚與共鳴,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深深植入孩子們的心田。
珠海太空中心內,1:1復刻的“天宮”空間站模型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探索宇宙的夢想種子;港珠澳大橋的雄偉身姿,則是最直觀、最震撼的愛國主義教材。當學子們在澳門大學感受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在行走中交融升華。
“腳步遠了,世界大了,距離遠了,兒童大了。”正如學校所倡導的研學理念,當六年級畢業生在信陽雞公山巔鄭重接過人生第一張畢業證書,當甘肅的孩童在丹霞地貌前為大自然的偉力而驚嘆,當粵港澳分隊的學子在金紫荊廣場下齊聲祝福祖國——這些瞬間,已然凝結成艾瑞德教育畫卷中最珍貴、最動人的注腳。
研學,遠不止于地理空間的跨越,它更是一次生命格局的拓疆。它讓沉睡的歷史變得可觸摸,讓高深的科技變得可對話,讓多元的文化變得可共情。最終,它回歸教育的本質:引導少年們在廣袤的世界中清晰自己的人生坐標,以更加開闊的胸襟和堅定的步伐,去擁抱時代的浪潮,奔赴屬于自己的山海。今日研學路上播撒的探索火種與家國情懷,必將照亮他們未來建設祖國、貢獻世界的壯闊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