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上海芭蕾舞團計劃創(chuàng)排茹志鵑小說《百合花》,我并不抱太大期待。小說《百合花》寫于1958年,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是20多歲。5000余字的篇幅,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人物關(guān)系和情感都是淡淡的,但滿足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文學青年的浪漫情感想象。然而,這種閱讀體驗與芭蕾舞中國化進程中的革命性、集體性表達是相違和的,原著小說改編成“劇”,情節(jié)也顯單薄。因此,直覺中認為小說《百合花》并不是習慣中認為的芭蕾舞劇題材。
當《百合花》被正式搬上舞臺后,我頗為意外:在王安憶親自擔任編劇筑實了其母原著平淡雋永的風格基礎(chǔ)上,導演王舸率領(lǐng)他的一眾豪華團隊——作曲楊帆、舞美設(shè)計秦立運、光影設(shè)計肖麗河等以精耕細作的大匠手筆,于絢爛之中求平淡,于平淡之中見絢爛,使我們眼中看到的芭蕾舞劇《百合花》有一種都市人回望鄉(xiāng)土,成年人回望青春的返璞歸真的純粹與純凈,像一碗清水沒有雜質(zhì),但卻沁人心脾、回味甘甜。所幸,改編者沒有因為平淡而增添佐料,也沒有刻意追求突破或深刻而進行情節(jié)或人物關(guān)系的反轉(zhuǎn)。平淡之中見絢爛,這是原著小說的基調(diào),也是同名芭蕾舞劇的品格。
青春是有年代感的,青春也超越年代;情感也是有年代感的,情感同樣也超越年代。這便是小說發(fā)表60多年來始終打動人心尤其打動年輕人的心的長久魅力所在。劇中三位年輕人之間發(fā)生的非關(guān)風月但卻動人的青春邂逅與生命遭遇,在戰(zhàn)爭的歲月烽火硝煙中彌足珍貴。這種青春與生命更是超越年代的,是屬于人類共有的人性光輝。
以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特殊年代生活場景中含蓄和克制的“人生”與“人性”為追求,它開辟了芭蕾舞劇中國化的另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相對《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濃烈的、突顯犧牲精神的表達而言的。這種發(fā)掘并不容易,從小說作者茹志鵑到今天的芭蕾舞劇演創(chuàng)團隊的藝術(shù)家,我們用了60多年的時間方才找回了在戰(zhàn)爭的宏大敘事中,欣賞細微的人性之美的能力。
近些年來,隨著舞劇成功作品的創(chuàng)作演出,觀眾的審美水平已經(jīng)有了很大提高,他們不僅能夠欣賞濃烈的、大色塊的、將個體生命置之度外的犧牲精神,也能夠欣賞如《百合花》這樣精心精工精致精美的作品。正像我們會被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小裁縫犧牲后向今天今人笑著揮手道別的場景感動,同樣我們也會被芭蕾舞劇《百合花》中“通訊員”“新媳婦”“大姐”三位戰(zhàn)爭年代的年輕人之間美好的情愫動心動容。
《百合花》還有可商榷之處,一是“新郎”的形象是否需要出現(xiàn)?是否應(yīng)該如小說中那樣,留給觀眾更多想象空間,允許現(xiàn)代觀眾中對劇中人的情感糾葛有自己的理解?二是關(guān)于旁白。《百合花》的敘事是一種淡淡的情緒,不應(yīng)該有太多跌宕的情緒,旁白的文字也可以更精煉一些。
原標題:《新民藝評|羅懷臻:平淡之中有絢爛——評芭蕾舞劇《百合花》》
欄目編輯:蔡瑾 文字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羅懷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