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上臺后,對中方的貿易制裁就成了他慣用的手段,對中國猛加關稅還不夠,還不忘對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威逼利誘,試圖復刻七十多年前聯合圍困的戲碼。
近日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又有一個國家屈服了,特朗普高調宣布與印尼達成了貿易合作。
而印尼這個東南亞國家長期被視為中國“一帶一路”關鍵伙伴,如今為何突然向美國遞上“投名狀”?
印尼的“倒戈”
印尼的轉向并非一時沖動,7月16日,印尼貿易部長祖爾基弗利·哈桑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共同宣布《印美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核心內容包括印尼向美國開放鎳、鈷等關鍵礦產市場,并承諾對電子設備、醫療器材等1700多種美國商品實施接近零關稅,這份協議的總價值高達195億美元,遠超外界預期。
但其中的鎳礦才是美國真正的目標,印尼是全球最大的鎳生產國,儲量占全球24%,而鎳是電動車電池、軍用合金的核心原料,美國一直試圖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印尼的讓步讓華盛頓如獲至寶。
但印尼的妥協絕非心甘情愿,特朗普此前威脅對印尼棕櫚油、橡膠等支柱產業加征45%關稅,而印尼對美出口占其總貿易額的12%,一旦制裁落地,數百萬農民和工人將面臨失業潮,但在美國最后通牒面前,印尼別無選擇。
更微妙的是,印尼次日就派特使訪華,參加中-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啟用儀式,試圖平衡中美關系,這種“兩面下注”的策略,恰恰暴露了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無奈,既不敢得罪美國,又舍不得中國的市場和投資。
“卡脖子”困境真能解決?
特朗普高調宣稱這份協議“解決了美國供應鏈的最大弱點”,但現實可能沒這么樂觀,美國的稀土困局并未真正破解。
中國控制全球85%的稀土精煉產能,而印尼的鎳礦開采雖多,冶煉技術卻嚴重依賴中國企業,美國即使拿到鎳礦石,也得運回中國加工,否則純度根本達不到軍工和電池級標準。
更何況產業鏈重組絕非一朝一夕,美國曾試圖在非洲重啟稀土項目,但基礎設施落后、環保成本高昂,導致進度嚴重滯后。
而與印尼的鎳礦協議看似美好,但美國本土缺乏配套的冶煉廠和電池生產線,短期內仍要依賴中國供應鏈,所以就算有印尼的鎳,沒有中國的技術,想造出電池幾近癡人說夢。
早在7月初,中國海關突然加強對鎵、鍺等稀有金屬的出口審查,導致美國半導體企業庫存告急,印尼的協議或許能緩解美國部分壓力,但中國若進一步收緊稀土出口,華盛頓的“去中國化”戰略將再遭重創。
東南亞的變局
不過印尼的妥協并非孤例,此前越南已與美國達成協議,接受20%的基礎關稅,換取美國商品零關稅準入、柬埔寨則在49%的關稅威脅下,火速簽約保市場,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利益誘惑”組合拳,正在東南亞掀起連鎖反應。
但是越南那邊按照美國新規要求“越南制造”必須滿足40%本地化率,否則征收40%轉口稅,但越南60%的原材料依賴中國,強行切割只會讓工廠停產,為此越南工貿部最終悄悄刪掉了協議中的“供應鏈數據共享”條款,變相默許繼續使用中國原料。
柬埔寨也還在掙扎,首相洪馬內本想在中美間左右逢源,但美國直接威脅“不簽約就加稅49%”,逼得柬埔寨不得不妥協,可笑的是隨即柬埔寨向中國解釋“只是權宜之計”,但中方企業已開始將部分產能轉至泰國,避免受制于人。
每個國家都有權力選擇貿易伙伴,對此中國這邊不攔著,但也不慣著,面對東南亞國家的“戰略漂移”,中國既沒有激烈抗議,也沒有加大拉攏,而是默默做自己的事,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精準反制。
只能說印尼的195億美元大單,救不了美國的“卡脖子”焦慮,而特朗普的關稅戰術看似威風,實則暴露了美國供應鏈的致命弱點,沒有中國的技術和市場,任何替代方案都是空中樓閣。
至于東南亞國家的臨時“倒戈”,不過是生存壓力下的權宜之計,而中國早已看透這場博弈的本質,美國的封鎖越狠,中方自主創新的速度反而越快,時間自會證明。
參考資料
印尼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 07月16日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