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日本政客總是高調喊著"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搞得好像隨時準備赴湯蹈火似的。
可現實偏偏打臉了:日本政府悄悄告訴在臺企業"自求多福",投資數據直接腰斬73%,連最基本的撤僑都成了大問題。
政治嘴炮和實際行動的巨大反差,這里面的門道可大了。
當73%的投資暴跌撞上"自求多福",這一次日本真慌了
數字是最誠實的。
日本對臺投資從2022年的17億美元峰值跌至2023年的4.52億美元。
這個73%的驚人跌幅,比任何政治表態都更能說明問題,也比任何專家分析都更加直觀有力。
更絕的是,日本政府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金融時報》爆料夠狠。
日本官員直接攤牌了:如果臺海爆發沖突需要撤離員工,各企業"只能靠自己"。
這話說得夠直白,翻譯過來就是——政府不管,你們自生自滅去吧。
在臺的3000家日企聽到這話,心里得有多涼?
這些企業里,有三分之一從事制造業,特別是半導體材料和設備領域。
半導體可是日本的拳頭產業,連這個都開始戰略收縮,足見日本政府內心的真實想法。
臺灣當局對此的反應也很耐人尋味。
面對兩家日本大企業從知名百貨公司撤資,島內輿論直接用了"用腳投票"這個詞。
這四個字說得夠直接,也夠扎心。
國臺辦的回應更是一針見血:民進黨當局持續"以武謀獨""倚外謀獨",必然會影響外資對臺灣市場的信心。
說白了,企業比政客看得更清楚。
錢包比嘴巴更誠實,投資比承諾更能反映真實態度。
當73%的投資說沒就沒,當3000家企業開始模擬撤離,這種集體行為背后的邏輯值得深思。
這不是個別企業的臨時決定,而是整個日本商界的理性選擇。
不承認的"政府"怎么批準撤僑?日本陷入法理死循環
日本的尷尬在于法理邏輯的自相矛盾。
根據日本憲法,自衛隊只有在獲得"東道國政府"批準的情況下才能部署到海外。
問題來了:日本官員明確表態,"從我們角度看,臺灣沒有被承認的政府"。
這就形成了一個無解的邏輯死循環——既然不承認臺灣有"政府",那誰來批準撤僑行動?
日本外交上不承認臺灣,這是基本立場。
但要撤僑就得有"政府"批準,這個矛盾怎么解決?
答案很簡單:解決不了。
所以日本政府才會告訴企業"自求多福",因為政府層面確實沒辦法提供軍事支持。
阿富汗撤僑的教訓更是血淋淋的現實。
2021年,日本出動3架運輸機,5次往返于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之間。
結果呢?僅僅撤出了1名日本公民和14名美國要求運送的阿富汗人。
這個1:3的比例說明了什么?
說明日本的遠程投送能力嚴重不足,說明所謂的撤僑能力更多是紙上談兵。
更要命的是,阿富汗政府當時已經瀕臨崩潰,根本找不到人協商。
而臺海的情況呢?解放軍的制海制空能力擺在那里。
日本自衛隊要想突破封鎖進行撤僑,難度可想而知。
這種軍事現實,日本政府心里比誰都清楚。
所以,與其到時候出丑,不如提前給企業打預防針。
這種"坦誠"雖然有些殘酷,但至少比虛假承諾要實在得多。
美國一施壓,盟友齊"懵圈":這就是傳說中的鐵桿同盟?
五角大樓的施壓來得很直接。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亞明確表示:如果臺海爆發沖突,你們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這個問題問得夠直白,也夠尖銳。
美國的意思很明確:光說不練假把式,你們得拿出實際行動來。
結果呢?日澳代表的反應堪稱經典。
《金融時報》用了"集體驚訝"這個詞來形容他們的反應。
翻譯過來就是:啥?你們是認真的嗎?
這種反應說明了什么?說明盟友們對美國的真實想法心知肚明。
大家嘴上說得好聽,真到了關鍵時刻,各有各的小算盤。
一名美國智庫專家的話很中肯:特朗普自己尚未做出承諾,因此美國要求其他國家做出明確承諾是不現實的。
這話說得夠實在。連美國自己都態度模糊,憑什么要求盟友明確表態?
更關鍵的是,在臺日企每年都會進行模擬撤離訓練。但這些演習有個關鍵細節:日本官員只能以"私人身份"參與。這個細節很耐人尋味。
說白了,連演習都不敢官方參與,真到了危機時刻能指望什么?
一名參與撤離計劃的人士說得很直接:"這一場景沒有任何自衛隊或軍事支持"。換句話說,企業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和民間渠道。
這種安排的背后邏輯很清楚:政府不想承擔責任,也不敢承擔責任。
一名美國官員的評價很犀利:"這阻礙了投資。美國在臺有大量新投資,但日本幾乎沒有。"這話雖然扎心,但確實反映了現實。
企業用腳投票的連鎖反應:誰說市場不懂政治?
市場比政客更誠實。日企的集體撤離絕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基于理性分析的必然結果。
一名日企高管的話說得很直接:在日本和美國未提供安全保障的情況下,"風險評估幾乎讓我們對臺灣地區作為投資目的地的興趣不大"。
這種理性選擇正在產生連鎖反應。首先是投資信心的系統性動搖。當日本這個第三大投資來源都開始撤退,其他外資會怎么想?歐盟和美國的企業雖然暫時沒有大動作,但肯定會重新評估風險。
其次是產業鏈的重新布局。日本在半導體材料和設備領域的技術優勢明顯,這些企業的撤離會直接影響臺灣的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示范效應。當模擬撤離演習成為常態,當"自求多福"成為官方表態,其他企業會怎么選擇?
從長遠看,這種趨勢可能不可逆轉。地緣政治風險一旦被市場定價,就會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
投資撤離→經濟下滑→風險上升→更多撤離,這個惡性循環一旦啟動就很難停止。
臺灣當局面臨的是一個兩難選擇。繼續"以武謀獨",外資加速撤離;放棄這條路線,又面臨政治壓力。
但市場的邏輯很簡單:錢往安全的地方流。
當政治風險大于經濟收益,資本就會用腳投票。這種選擇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受政治宣傳的影響。
日本企業的表現只是開始,更多的"用腳投票"還在后面。在這場理性與沖動的較量中,理性正在占據上風。
結語
企業的錢包比政客的嘴巴更誠實,市場的選擇比政治的表態更可信。
隨著地緣風險持續升溫,會有更多外資用實際行動投票。
面對說一套做一套的政治表演,你更相信誰的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