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將中導懟向太平洋,難道真是為了向中國發出信號?真正情況可能會讓美方大失所望,更何況,解放軍也做出了應對之舉,決不允許有半點差池出現。
近期,一場聲勢浩大的聯合軍事演習在南半球拉開了帷幕,名為“護身軍刀”的演習自7月13日開始,預計將持續到8月4日。這次由美國和澳大利亞牽頭的軍事秀不僅再次創下參演規模的新紀錄,還首次突破了地理邊界,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近海展開,使得各國對其背后的戰略意圖充滿了猜測和分析。
(美澳護身軍刀”聯合演習)
今年的“護身軍刀”吸引了來自19個國家的35000多名軍事人員參與,相較于以往的演習規模有了顯著增長。令人矚目的是,這次集結打破了過去僅在澳大利亞境內演習的慣例,將觸角延伸到了巴布亞新幾內亞近海。這一舉動顯然不僅是為了提升區域安全合作,更似乎是一種展示實力與影響力的戰略宣言。
這場演習涵蓋了多域作戰,包括兩棲和空降駐扎、火力演示,以及更廣泛的跨領域作戰行動。這里的“多域”可不是隨便說說而已,而是陸、海、空、太空以及網絡領域的全面交織和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演習中,美國陸軍第一次進行“堤豐”中程導彈系統的海外試射。這款由美國陸軍推出的新型系統,在《中導條約》失效后被認為是一種應急產品。
(“堤豐”中導系統)
簡單來說,它就是把美國海軍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搬到了陸地上,增加了一定的機動能力。在此次演習中,它發射“標準-6”多用途導彈,并“擊沉”了一海上目標,這無疑是在向世界宣示其有效性。
“堤豐”系統可以發射“戰斧”遠程巡航導彈,能對遠距離陸地和海上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加之“標準-6”的適配,這種靈活的部署組合使它成為對付高價值目標的利器。美國媒體已經開始將它描述為一種“戰略武器”,聲稱即將在印太地區建立永久基地。這一切似乎都在為一個更大的棋局布局,而這個棋局中隱約浮現出一個熟悉的對手——中國。
美媒在實彈演習期間明確表示,這是向中國釋放的一種信號,表明美國陸軍有能力擴大其遠程精確打擊的能力。不過,接收到這個信號的不僅僅是中國,還有關心這一地區局勢的全球各國。
(美新型中導首次海外試射)
從去年開始,美國就通過不同的軍事演習逐步在西太平洋部署“堤豐”導彈系統。然而,與雄心勃勃的計劃相對照的是,這套系統雖然具備公路機動能力,但仍非常笨重,易于暴露且攔截難度有限。況且,這種帶有明顯指向性的演習也自然會引發一些國家的反應。
當然,中國也并未對此束手旁觀。在“護身軍刀”演習期間,中國的815A電子偵察船航行至演習附近水域。雖然是一次正常的國際航行,但其中所反映的意圖顯而易見。讓這艘配備多種先進雷達設備的偵察船靠近演習現場,本身就是一種技術監控的表現。
(815A電子偵察船)
當我們看到國家之間復雜的軍事博弈,尤其是像“護身軍刀”這樣的大規模演習,不僅僅意味著軍事技術和力量的角力,更反映了全新的戰略思維。在一個日益復雜的全球環境中,這樣的演習常常帶有渾厚的政治色彩。有觀點認為,通過這些演習動作,美國試圖在印太地區構建更強大的軍事同盟,為可能出現的地緣政治摩擦做好準備。
不過,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對于美國而言,如何在保持地區和平的同時,避免過分緊張的局勢升級,也是需要謹慎平衡的。當然,對于澳大利亞而言,究竟是選擇和美方一起加劇地區緊張局勢,還是盡可能的穩定區域和平現狀,也是重要的抉擇。
因此不禁要問,這樣的演習是否真能如預期般達到“威懾”目的?或者是否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目前看來,美澳的軍事合作無疑增加了地區局勢的不確定性,我們自然也會盡可能出手,在不加劇緊張氛圍的前提下,保證自身的利益不會受到任何的損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