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橋本甲狀腺炎,是不是這輩子都擺脫不了了?”這是很多患者確診后的第一反應。由于它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少人覺得“治不好”就是“不治之癥”,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尤其是近年來免疫介入治療的應用,讓病情管理有了更多可能性。
先搞懂:橋本甲狀腺炎的“來龍去脈”
橋本甲狀腺炎由免疫系統異常引發——免疫系統誤將甲狀腺組織當作“敵人”,持續攻擊導致甲狀腺受損,最終可能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它和遺傳、壓力大、碘攝入失衡等因素相關,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5-10倍,30-50歲是高發期。
但它的特點是進展緩慢,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很多人是體檢時偶然發現甲狀腺抗體升高(如TPOAb、TgAb陽性)。此時及時干預,能有效延緩病情。
誤區澄清:“無法根治”≠“不治之癥”
很多人把“不能徹底清除抗體”和“不治之癥”畫等號,這是典型的認知偏差:
? “不治之癥”的核心是“危及生命且無藥可醫”,而橋本甲狀腺炎對壽命幾乎無影響,更不會快速惡化。
? 雖然目前醫學上還做不到“根治”,但通過治療和管理,完全能控制病情,避免甲減或減輕甲減癥狀,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
治療新方向:免疫介入治療有何作用?
除了大家熟悉的“甲減后補充甲狀腺激素”(如優甲樂),近年來免疫介入治療逐漸受到關注。它的核心是調節失衡的免疫系統,而非單純補充激素:
? 原理:通過介入手段(如局部給藥、免疫調節因子干預等),抑制甲狀腺局部的免疫炎癥反應,減少免疫系統對甲狀腺的攻擊,從而保護甲狀腺功能,延緩或減少甲減的發生。
? 適用情況: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一般針對抗體水平明顯升高、甲狀腺功能處于臨界狀態或有輕微異常的患者,需由醫生評估后制定方案。
日常管理:這幾點比“根治”更重要
1. 定期復查:每3-6個月查一次甲狀腺功能和抗體,及時掌握病情變化,為治療調整提供依據。
2. 飲食調整:避免過量吃高碘食物(海帶、紫菜等),但不必完全忌碘;適量補充硒元素(如堅果、菌菇)可能有助于調節免疫。
3. 生活方式:減少長期精神壓力,保證睡眠,適度運動(如瑜伽、快走),這些都能幫助穩定免疫系統。
4. 規范治療:若已出現甲減,需遵醫囑補充甲狀腺激素,不要擅自停藥;如需免疫介入治療,務必選擇正規醫院。
橋本甲狀腺炎更像一種“需要長期關照的慢性病”,而非“不治之癥”。隨著醫學發展,包括免疫介入治療在內的手段不斷完善,只要科學管理,完全可以實現“帶病健康生活”。放下焦慮,積極應對,才是對自己最好的負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