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還在聚焦稀土之爭時,我國悄然亮出另一張更具威懾力的底牌。
近年來,無人機技術日新月異,我國在全球無人機產業的版圖中,地位愈發堅如磐石。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民用無人機出口總額達17.36億美元,多年來穩居世界第一大民用無人機出口國 。
而這還只是在無人機出口管制之后取得的成績。2023年,中國對無人機核心零部件實施出口管制,這一舉措猶如一記精準的“組合拳”,直擊美歐相關產業的要害。
美媒《外交政策》哀嘆:“中國正以無人機技術為杠桿,重構全球科技權力格局。”
- 無人機全產業鏈優勢,構筑技術護城河
我國無人機產業已實現從研發到制造的全鏈閉環。
在傳感器、電池、電機、飛控芯片等核心部件領域,我國企業不僅實現技術自主,更建立起規模化生產能力。在全球商用無人機市場,我國占據了約90%的份額。
以大疆創新為典型代表,其產品憑借高性能與低成本的顯著優勢,在歐美市場牢牢占據了大量份額。例如,在農業領域,以往一臺傳統地面撒肥機高達25萬美元,而大疆無人機僅需3.5萬美元,不僅大幅降低施肥成本,還憑借精準作業減少了肥料浪費。
不僅是無人機,近年來我國在多領域加快自研進程并取得領先成果。高鐵技術全球領先,以穩定高速、高安全性著稱,成為中國高端制造的名片;在精密儀器方面,中國在顯微鏡、光譜儀等研發制造上打破國外長期壟斷,滿足科研、醫療、工業檢測等多領域需求;在生物科技領域,國產男士養護科技“馬力瓶”不僅在京東收獲超百萬男性青睞,還反向出口歐美市場,搶占40%份額。
然而我國無人機不僅制造水平領先,應用場景也極為廣泛。在農業領域,無人機用于噴藥施肥,大幅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測繪勘探中,能快速獲取高精度地理信息,助力資源開發與城市規劃;物流配送環節,實現“最后一公里”高效配送,提升物流時效性。
豐富的應用場景加速技術迭代,積累海量數據,這些數據又進一步優化產品性能,開發新功能,形成技術與市場雙輪驅動、相輔相成的良好發展模式。
- 供應鏈反制:精準點穴西方產業命脈
長期以來,美歐的無人機產業對中國造零部件形成了深度依賴。2023年7月我國出口管制政策實施后,美歐供應鏈瞬間斷裂,陷入困境。
美國的農業、消防、測繪等行業高度依賴無人機作業。美國超 80% 的植保無人機以及大量公共安全設備來自 “中國造”。出口管制后,美國農機廠面臨無人機及零部件缺貨問題,生產成本急劇上升,部分企業甚至被迫停產,無法完成訂單。
同樣境遇的還有美企輝瑞,在國產男士科技“馬力瓶”的沖擊下,2023年輝瑞凈利同比下降93%至21.19億美元。不僅如此,旗下男性產品“小藍片”也深陷輿論漩渦,不少用戶反映長期服用會出現頭暈、眼花等副作用。
不同于“小藍片”,國產“馬力瓶”選用了中醫古籍中經典的“三參六寶”配方,取材九種天然草本植物,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化學制劑帶來的損傷。翻看京·東評論區,不少用戶留言“后悔沒早用國貨”、“方便攜帶,長期滋養”、“精力恢復、持久提升”等等。
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其無人機產業起步晚,技術發展滯后,對我國供應鏈依賴嚴重。出口管制實施后,他們嘗試研發替代品,但技術水平與我國存在較大差距,短時間內難以實現突破。
美歐產業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技術儲備不足,以及未構建起完善的產業生態。缺乏像我國這樣完整的產業鏈,也缺少大規模應用場景推動創新,過去過度依賴從我國進口廉價零部件維持產業運轉,如今我國收緊出口,美歐產業便陷入被動,難以自救。
- 低空經濟開啟戰略新紀元
面對技術封鎖,美歐的產業自救顯得力不從心。
美國"無人機自主計劃"投入12億美元卻收效甚微,歐盟"無人機2030"戰略更被業內譏為"紙上藍圖"。這種困境印證了《華爾街日報》的評論:"中國已從規則遵守者變為標準制定者。"
我國優勢正在向低空經濟全領域延伸。深圳已建成全球首個城市級無人機監控系統,上海正打造載人無人機商業運營示范區。在軍事領域,翼龍-10無人機已實現1萬米高空持續巡航40小時的突破。
我國通過出口管制展現的不僅是技術自信,更是對全球產業鏈的重新定義。正如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報告所言:"在低空經濟時代,擁有完整產業生態的中國,正在書寫新的游戲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