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剛開始兩三周,我們門診明顯感到因肥胖問題來就診的孩子增加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曹冰燕告訴記者。
有了長達兩個月的空閑時間,暑期成為解決肥胖問題的黃金期。與此同時,不再需要上學的孩子也容易因宅家不動而發胖,造成“暑假肥”。
記者就此采訪了兒科相關科室專家,圍繞兒童肥胖問題提供專業建議。
門診減重患兒比例上升
暑期開始,“小胖墩”們的減肥計劃也開始了。曹冰燕告訴記者,暑假剛開始兩三周,因肥胖就診的患兒明顯增加。
“有的去內分泌門診,有的去體重管理門診。我們內分泌門診平時一天有一兩個孩子是為了減重而來,現在一天能有五六個。體重管理門診就幾乎全是來減重的了,號都是掛滿的。”曹冰燕介紹,其中以10歲左右的小學生居多,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肥胖問題。
不久前,一名近200斤的孩子被帶來就診,由于生活學習遇到諸多不便,生活方式管理已不能解決問題,家長希望在醫院開具藥物。此外,還有一些孩子家長對減重夏令營寄予厚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調整,我國兒童肥胖問題日益突顯。肥胖兒童更容易患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影響骨骼發育,加重心肺負擔;也可能因為外表不美觀遭受嘲笑和排斥,導致自卑、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社交。肥胖狀態還易延續至成人,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影響生活質量。
應對兒童肥胖需綜合干預
曹冰燕表示,對于超重或肥胖兒童,應采取合理飲食、增加運動、改善生活方式等綜合措施進行預防和控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臨床營養中心主任王曉燕介紹,在飲食管理方面,關鍵在于控制攝入量并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狼吞虎咽易致過量進食,她建議采用“放下餐具法”——食物入嘴后便放下餐具,等咽下后再取下一口,配合小餐具減少單次攝入量。家長也可將食物切分成小塊,鼓勵孩子多咀嚼。
在飲食結構方面,注意營養均衡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增加蛋白質、纖維攝入增強飽腹感。對于孩子喜歡的甜味食品,家長要尤其注意熱量,對于鮮榨果汁、果脯、調味堅果及高糖醬料(如番茄醬)要保持警惕,可用無糖酸奶、低糖水果(蘋果、藍莓等)替代零食。
對于6歲以上的兒童青少年,應注意每天至少累計達到60分鐘中等至較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至少進行3天增強肌肉和骨骼的高強度運動。體重超重的兒童,在推薦量的基礎上,在能力范圍內,逐步延長每次運動時間、增加運動頻率和運動強度,達到有氧運動3~5次/周和抗阻運動2~3次/周,并形成長期運動的習慣。
曹冰燕提醒,暑期也是“易胖期”,不用每天前往學校,一些孩子會宅在家久坐不動,靠玩平板、玩手機打發時間,父母不在家時,點外賣頻率增加,高鹽高油飲食也容易令體重增加。因此,給孩子一個科學的計劃非常重要,通過增加運動、鼓勵孩子參與家務等方式,增加熱量消耗。
精神科醫生:讓減肥成為孩子的主動選擇
“體重管理需要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支持,尤其是家長和孩子并肩作戰,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讓孩子成為自我管理的主體,而不是別人讓他減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曉鳴提醒。
她表示,孩子從小受家庭文化熏陶,體重管理要全家總動員,不能只管孩子;避免過度“以瘦為美”的觀念,容易導致另一種極端——進食障礙。體重管理要以健康為目的。
張曉鳴提示家長,要避免過度評價孩子,給予更多理解和包容,要看到孩子的進步,給予積極的正反饋,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在飲食方面,家長可以主動引導孩子認真感知、品味食物,增強進食過程的體驗,讓孩子在飲食過程中有被滿足的體驗,而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同時,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比如孩子突然暴飲暴食,很可能是焦慮等情緒導致大量進食,需要家長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動機,及時疏導。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白爽 校對 陳荻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