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喬治·芬利的七卷本巨著《羅馬征服以來的希臘史:前146-1864》被視作愛德華·吉本(代表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以來英國史學界最偉大的著作,也成為研究希臘歷史、羅馬帝國后期尤其是拜占庭帝國歷史無法繞過的經典。近日,該書第一卷《羅馬統治下的希臘:前146-716》的中文版首度問世。本文為譯者為七卷本所寫的總序,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者后加。
喬治·芬利
喬治·芬利(George Finlay,1799年12月21日-1875年1月26日)是一位英國歷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出生于新教商人與政府職員家庭,在蘇格蘭接受了啟蒙教育,并先后前往格拉斯哥大學、哥廷根大學和愛丁堡大學深造,主攻法律學科。在蘇格蘭啟蒙運動和德意志大學教育的洗禮下,喬治·芬利成長為一位通曉古希臘文和拉丁文,具備法學、經濟學與古典學學術背景,胸懷“愛希臘”情結與從政熱情的百科全書式學者,并擔任過英國雅典學院負責人,主持過基克拉底文明的遺跡發掘與文物整理研究工作。在投身于希臘民族革命與獨立后初期的經濟建設事業后,年逾五旬的喬治·芬利毅然退出政界與商界,傾注自己的后半生心血寫就了《羅馬征服以來的希臘史:前146-1864》(A History of Greece, From Its Conquest by the Romans to the Present Time)這部七卷本巨著,記述了希臘地區在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治下,以及民族革命時代的歷史進程。
鑒于喬治·芬利本人作為希臘民族獨立運動的目擊者與參與者的特殊身份,《希臘史》第七卷所記述的內容,一直作為珍貴史料而受到19世紀希臘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視。而喬治·芬利《希臘史》的前六卷,則由于出版年代較早、處理的題材相對冷僻,較少受到西方史學界的重視[于2014年將整套《希臘史》收入“劍橋文庫”(Cambridge Library Collection)經典再版計劃的劍橋大學出版社編輯慧眼識珠,或許是個極其難得的例外]。然而,譯者認為,這部巨著的中譯本的面世,對于中文讀者了解19世紀西方史學的成就、希臘地區從被羅馬共和國征服到建立近現代主權國家的整體歷史發展脈絡,以及以芬利為代表的在蘇格蘭啟蒙運動與德意志大學教育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都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意義。
《羅馬征服以來的希臘史:前146-1864》第二卷,克拉倫登出版社,1877年版
梁啟超先生在《中國之舊史》一文中,曾以痛心疾首的口吻總結過在民國思想史上廣為人知、影響深遠的中國舊史學之“四弊”,即“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誠然,中國古代史學的當代研究者已從不同角度出發,對梁任公當年振聾發聵的口號進行了學術批評與修正。然而,梁啟超與喬治·芬利這樣兩位不同時空與文化背景中的史學家、思想界與實干家,能夠生發出如此心有靈犀的相似史學見解,著實令人驚訝稱奇。與梁啟超的史學理想不謀而合的是,喬治·芬利同樣渴望通過自己的史學著述,消除古往今來希臘史敘述模式中的“四弊”。他的巨著《希臘史》執著地在羅馬帝國史與拜占庭史羅列的帝王將相家譜與宗教派系紛爭中,追蹤希臘民族、國家的來龍去脈與早期萌芽。他無時無刻不以同情、關切的目光留意不同時代里希臘民眾的真實生存狀態,尤其是與他們的切身體驗與感受息息相關的經濟條件與精神面貌。喬治·芬利在《希臘史》中頻繁運用古今案例對比的方法,在令讀者感嘆作者知識之廣博、眼界之開闊的同時,引導他們去思索遙遠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明確無誤、實實在在的密切聯系。此外,與大多數啟蒙運動的旗手相似,在沉浸于對羅馬史、拜占庭史與奧斯曼帝國史上的領土歸屬、幣值變化與土地制度改革問題的細致考證之余,喬治·芬利從未忽視對各個時代文化藝術成就與思想教育發展狀況的觀察,從未忘記表達自身誓與罪惡的奴隸制戰斗到底的知識分子個人理想。
與愛德華·吉本的名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樣,喬治·芬利的《希臘史》提供了從中長時段的視角出發,觀察、思考希臘語世界在從羅馬帝國盛期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千余年間的版圖變化、興衰浮沉的相對完整且高度精練的敘述體系。毋庸置疑的是,隨著“古典晚期”研究、拜占庭史研究等史學分支在20世紀成為顯學并取得巨大突破,吉本與芬利的鴻篇巨制在很多細節方面已經過時。但同樣無可辯駁的是,由于20世紀以來的史學潮流對宏大敘事風格的批判,加上傳統敘事史學的衰落,撰寫古典時代以降希臘世界通史的工作再未在英法德語學界推出過堪與吉本、芬利的名著比肩的成果。因此,對于初涉古典、中古希臘史的中文讀者而言,喬治·芬利的《希臘史》仍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入門參考書。
綜觀文藝復興以來思想文化史的發展脈絡,啟蒙運動時代構成了人類精神發展歷程中的一個不可替代與復制的重要轉折點與成長階段。近年來的思想文化史研究則在不斷突破傳統歷史敘述中以法國為啟蒙運動唯一中心的陳舊模式,關注德意志、蘇格蘭等地區的啟蒙運動為人類精神世界留下的寶貴遺產。喬治·芬利恰恰是同時經歷過蘇格蘭與德意志啟蒙運動洗禮的一位弄潮兒。就這樣一位對于生平閱歷著墨不多的知識分子而言,他傾注半生精力寫就的《希臘史》便是自身精神面貌的最佳寫照。透過喬治·芬利不加虛飾但始終熱情飽滿的文字,我們不難感受到這位現實與精神世界中的勇敢斗士對于自由、文明和希臘人民深沉的愛,對于奴隸制、暴政與經濟盤剝的切齒痛恨,并對他的崇高理想(即便它因不切實際而難以在他生前實現)充滿敬意。
呂厚量
2025年2月4日于北京牡丹園寓所
《羅馬統治下的希臘:前146-716》,【英】喬治·芬利/著 呂厚量/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也人,2025年7月版
來源:呂厚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