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看到“我國進口商品金額減少,背后隱藏的是消費不足”的荒謬結論!若這個觀點成立的話,那南生不得不請大家回答一個問題:既然消費不足,上半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何能增長5%呢?
證明我國消費不是“很不足”的數據還有很多,例如: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840元人民幣(月均3640元),名義增長5.3%,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后,實際增長率為5.4%。
同期,全國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金額為14309元(月均2385元),名義增長5.2%,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后,實際增長率為5.3%——超過5%的支出增速雖不算迅猛,但保持穩健,說明整體消費并未萎縮。
五一假期間,全國國內出游人次達到3.14億,同比增長6.4%;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的金額為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0%。若消費不足,旅游的“人次、金額”怎么都可能大幅增長呢?
上周,國家統計局還公布了我國上半年的GDP貢獻圖——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是促進GDP增長的主動力。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直接貢獻率為31.2%,剩下的16.8%是投資貢獻的。
下次再聽到"進口減少=消費疲軟、消費不足"的論調,南生建議大家不妨用這些數據反問:如果消費真的不足,零售總額為何還能保持不錯的增速?居民為何敢花錢旅游、看電影、買汽車、換家電……
既然我國消費在增長,那進口為何萎靡呢?
南生認為首要原因是國產商品的競爭力更強了,這也是我國出口連續數個月在增長,而進口難以提振的直接表現。尤其是在電子產品、汽車、日化用品等領域,部分傳統進口商品的份額正在被國產品牌蠶食。
以智能手機市場為例,過去蘋果、三星等外資品牌占據主導地位,但如今卻是華為、小米、OPPO等國產手機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超過80%。消費者不再盲目追捧進口品牌,而是更看重產品性能、性價比和本土化服務。
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汽車行業,比亞迪、華為、小米、蔚來等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使得進口燃油車的需求明顯下滑——上半年,我國進口的汽車(包括底盤)金額暴跌了37.9%。
在汽車進口暴跌的同時,出口增幅卻達到了9.4%,這種國產替代直接效應不可低估。此外,在家電、家具、服裝、美妝等領域,國產品牌同樣表現亮眼,尤其是在國補的激勵下,進一步擠壓了進口商品的市場空間。
此外,國產替代也是進口減少的重要原因。近年來,中國制造業不斷向高端化邁進,許多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程度提高。例如,半導體、醫療器械、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國內企業正逐步打破海外壟斷,減少對進口的依賴。
政策層面也在積極推動供應鏈安全,鼓勵企業優先采購國產設備與材料,進一步降低了進口需求。當然了,進口減少或停滯也并非完全由國產替代和消費轉型(對國貨更有信心)驅動,部分行業仍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例如,全球芯片供應鏈波動、國際物流成本上升,以及某些國家對華技術出口限制,都可能抑制進口增長——若西方不搞禁售、封鎖、限售,相信我國的進口額會翻個臺階。此外,國內企業的庫存調整策略也會階段性影響進口數據。
最后,我們不能只看“進口金額”而忽視商品數量的進口,海關總署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國進口商品的核心部分是大宗商品,而包括石油、天然氣、石油、煤炭、鐵礦石在內的大宗商品進口均價都下跌了。
其中,“原油、鐵礦砂、大豆”這三大類商品進口均價同比跌幅都超過了“一成”,拉低整體進口增速2.7個百分點。要知道我國上半年的進口商品金額整體跌幅也才只有2.7%啊。
這意味著:若這三大核心商品的售價“即便不增長,哪怕就是保持不變”,也能讓上半年的進口商品金額不至于出現負增長。
綜合來看,進口減少不能簡單歸因于消費不足,而是消費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等多種因素的共同結果——民眾對國貨的信心增強,國產替代趨勢加速,大宗商品價格下滑等使得進口商品的市場空間被逐步壓縮。
未來,隨著中國制造業繼續向高端邁進,這一趨勢可能會更加明顯。不過,也要看到某些關鍵領域仍依賴進口,完全自主化尚需時日。如何在開放合作與自主創新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課題之一。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南生否決"進口減少=消費疲軟、消費不足"的論調,不代表南生認為我國內循環不需要繼續強化,也不代表南生認為我國不需要花大力氣促進居民就業、提升收入、增強福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