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十年未查出患癌風險”近日沖上熱搜。
近日,北京律師張曉玲在公開平臺質疑愛康國賓的體檢為“假體檢”。她表示,“十年體檢結果未提示癌癥風險,確診已是腎癌晚期”。
圖為北京律師張曉玲。
對此,南都記者分別聯系張曉玲律師以及愛康國賓予以求證。愛康國賓向記者回應,愛康已完成內部核查及外部專家評估確認無責,愿意接受第三方權威機構鑒定。但對于其最新聲明,張曉玲律師則回應記者,“不認可愛康國賓的聲明內容,并要求公示相關第三方機構的組成人員以及專家簽名結論?!?/p>
實際上,“年年體檢正常,卻查出癌癥晚期”類似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為什么體檢一直正常的人會突然得癌癥?問題出在哪?防癌相關體檢是否還靠譜?南都記者就此聯系多位腫瘤領域的專家予以解惑。
“體檢十年未查出患癌風險”
7月18日,北京律師張曉玲在微博刊發了致愛康國賓的律師函,函件中寫明,2013年~2023年連續10年在愛康體檢,連續10年的體檢報告均顯示身體健康無異常,且從未收到體檢機構醫護人員的任何風險提示。然而,2024年10月,張曉玲被其他醫院確診為腎癌。
張曉玲陳述,在過去10年的體檢報告中,并未提示腎異常,僅僅在2023年一期體檢顯示“右腎鈣化灶”,且每年的體檢報告中實驗室血液檢查“癌胚抗原定量”一欄均在正常值范圍。
張曉玲在微博發布的投訴信。
張曉玲認為,愛康國賓存在漏檢、誤檢問題,并質疑愛康國賓的體檢是“假體檢”。
對于上述說法,愛康國賓在公眾號上予以發表聲明,在張女士的2023年10月的體檢報告中,愛康提示“右腎鈣化灶,左腎錯構瘤可能”。張女士對外公布的2024年11月在北京某醫院的病理報告中顯示的標本大小在3.3cmx3cmx3cm,分期pT1aNxMx,明確診斷為腎癌早期,不是晚期,報告中沒有診斷骨轉移。根據以上的第三方的學術研究,從2023到2024年的一年中,該標本的大小在癌癥的增長速度范圍內。
愛康第一次回應。
愛康稱,2023年10月到2024年11月中,癌癥可以從一個無法被檢測到被檢測到的發展過程。
就上述情況,7月18日晚間,愛康再度發聲,愛康已完成內部核查及外部專家評估確認無責,愿意接受第三方權威機構鑒定。聲明中提及,愛康醫療團隊已完成對張女士的歷年體檢報告與檔案的核查,并聘請外部專家協助進行數據分析和評估,確認愛康對張女士的腎臟檢查不存在瑕疵,報告結論與腎臟超聲檢查實際情況一致,不存在對于腎臟檢查漏診或誤診情況,進一步確認愛康無責。愛康愿意接受第三方權威機構的鑒定,并為此承擔一切責任和法律后果。
愛康第二次公開回應。
不過,張曉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及不認可愛康國賓的聲明內容。張曉玲指出,從治療結果來看,腎癌骨轉移四期,經過了國內外兩次治療的事實?!笆陥猿衷趷劭祰e使用癌胚抗原定量血液篩查癌癥的服務,但其體檢報告不能反映腫瘤(癌癥)的提示和電話提示預防,且愛康國賓聲明保存完整,但又言血液樣本已當醫療垃圾處理,拒不提供?!?/p>
張曉玲針對愛康第二次回應做出的回應。
究竟是體檢機構在走過場,漏檢、誤檢,還是癌癥篩查存在一定的限制?南都記者將會繼續追蹤。
癌胚抗原定量血液能否篩查腎癌?
能否通過癌胚抗原定量血液進行癌細胞的檢測也同樣成為此次爭議的核心之一。
張曉玲表示,她曾連續10年進行“癌胚抗原定量”血液篩查,但一直未檢測到異常數據。
對此,愛康國賓認為,根據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2022版《腎細胞癌診療指南》,目前尚無公認的用于腎細胞癌早期輔助診斷的血清腫瘤標志物,也就是張女士提到的做了十年癌胚抗原CEA的檢測結果與腎細胞癌沒有被認可的關聯性,不能用于是否存在腎細胞癌的風險評估,與腎癌無關。
愛康國賓回應,愛康的體檢報告真實記錄體檢者的檢查結果。由于任何癌癥的發生從基因突變/變異、甲基化修飾異常、抑癌基因的失活、致癌基因的激活再到最后癌變都有一個過程。愛康國賓方面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取決于體檢的時間點、檢測方法、檢測設備以及醫師的專業水平,有些癌癥可以被檢測到,有些癌癥還無法檢測到。體檢沒有檢測到有可能按照當時使用的檢測手段與在那個時間段確實無法檢測到,最終要以實際情況來鑒定?!?/p>
廣東地區一位三甲醫院的腫瘤專家也持有相同觀點,“體檢考慮性價比,所以采用的普適性的排查。比如通過B超來檢測腎部位的腫瘤,不一定可以看得很清楚。如出現特殊情況,才能升級至MR的檢測?!鄙鲜鰧<疫€提及,腎癌發展的速度快,以前體檢結果未必不準?!绑w檢機構的這些抽血指標只是粗略參考,有些指標在癌癥早期并不會升高,輕微升高也不一定代表有問題。”
專家建議:
40歲以上人群每年要做一次泌尿系B超
張曉玲表示,她曾連續10年進行“癌胚抗原定量”血液篩查,但一直未檢測到異常數據。對此,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張志凌教授表示,目前腎癌并沒有特異性和高靈敏度的腫瘤標志物。腎癌無法像腸癌、前列腺癌那樣,通過抽血就能反映出患癌風險。“也就是說,即便抽血指標全部正常,也并不能排除患腎癌的可能。”
張志凌教授介紹,目前,檢查腎癌最常規的方法是B超。但是,B超檢測準確性也受腫瘤位置、形態大小、B超醫生經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如果腫瘤長在腎的表面,就比較容易被發現;而長在腎臟內部的純內生型腎腫瘤,就沒有那么容易被發現;如果腫瘤很?。ㄈ?cm以下),B超有可能發現不了,當腫瘤生長到一定大小(如2cm以上),有經驗的B超醫生一般都能發現?!癇超是一項對醫生經驗依賴程度較高的檢查,尤其是對于2cm以下的小腎癌。”
根據張曉玲自述及其提供的資料,她在2013-2023年體檢中均未發現腎癌,而在2024年被其他醫院確診透明細胞型腎細胞癌,大小3.3cm×3cm×3cm。對于腎癌會不會在一年里從0長到3厘米,張志凌教授表示,這個問題目前很難給出定論。從文獻資料來看,小腎癌的平均增長速度大概在每年1-3毫米左右。但這并不代表一些惡性程度很高的腎癌,不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增長。
從張曉玲提供的資料和其自述來看,在2024年11月的右腎摘除術后病理檢查中,她的腎癌分期是T1a,在2025年2月的檢查中,她又被確診為腎癌骨轉移,且骨轉移已經到了晚期程度。張志凌教授表示,一般來講,分期在T1a的腎癌患者,預后還是很不錯的。在中腫,分期在T1a的腎癌患者,在做完根治性腎切除手術后,5年生存率高達92%。
此外,張曉玲還在2023年被提示右腎存在“鈣化灶”,這與她后期患癌是否相關?張志凌教授表示,鈣化灶在腎臟B超檢查中是很常見的,它和腎癌并沒有直接的相關性。體檢查出腎臟鈣化灶后,也沒有必要增加體檢頻率,仍保持每年1次常規體檢即可。
張志凌教授表示,腎癌在我國每年的新發病例在7.5萬左右,和肺癌等癌腫相比,發病率并不高。從中腫接診的腎癌患者情況來看,腎癌發病的年齡中位數在52歲左右,比起西方國家報道的中位發病年齡在60歲,有年輕化的趨勢。他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要做一次泌尿系B超;有腎癌家族史的人群,檢查年齡要放寬,盡早做B超檢查。
體檢依然是排查癌癥風險的重要手段
實際上,近年來,公眾在選購體檢項目時,也會有意識增加防癌方面的檢測。
南都記者注意到,在愛康的體檢選購攻略中,多個體檢套餐中提及防癌。女性體檢套餐則包括癌抗原兩項篩查。男士的體檢項目則涉及前列腺腫瘤標志物。
愛康集團還提及,針對40歲以上的人群需關注肝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高發癌癥,建議增加腫瘤12項、DR-70等腫瘤篩查項目。
除了愛康以外,記者注意到目前體檢機構的多數體檢套餐中都涉及到防癌。
例如美年大健康方面的父母體檢套餐中則包括腫瘤標志物6項。女性的體檢套餐中則包括腫瘤標志物12項。
有體檢行業從業者向記者直言,常規體檢項目(如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胸片等)主要針對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或基礎健康評估,而非專門設計用于癌癥早期檢測?!霸S多癌癥在常規體檢中難以被發現,但通過專項篩查可顯著提高檢出率。許多人只做普通體檢,未根據年齡、家族史、生活習慣選擇專項篩查。”
而在此次采訪的腫瘤專家看來,目前體檢依然是排查癌癥風險的重要手段。
在肺癌領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胸部腫瘤綜合診療病區主任梁文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肺癌較為典型的癥狀是持續咳嗽、咯血、胸痛等,發生轉移時,患者也會出現腰痛、頭痛等癥狀。但早期往往沒有典型癥狀,只能通過體檢發現。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胸部螺旋CT檢查,及時發現一些非常小的病灶,在沒有癥狀的時候就對它進行干預、阻斷,從而取得治愈的效果。
針對早期的肝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膽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唐云強也曾向記者指出,早期肝癌大部分通過體檢發現,通過B超、CT/MR、驗血、乙肝兩對半、甲胎蛋白之類檢查可以排查疾病。
癌癥早篩行業正加速發展
癌癥是一項全球公共衛生難題。據世衛組織,三分之一的癌癥可通過早篩早治實現治愈,但目前業內仍缺乏可靠的癌癥早篩手段。
癌癥篩查與早期診斷對于患者的預后有著顯著的影響。當患者能夠提早接受治療干預時,其對治療的應答性通常較好,患者的生存機會增加,醫療成本也會降低。
據德邦證券指出,癌癥早篩的市場規模2022年預計達到208.2億美元,未來2023年有望達到289.3億美元。
南都記者注意到,目前的癌癥篩查技術以X射線、CT掃描、MRI掃描、超聲檢查為主。早篩相關的前沿技術則包括循環細胞、血小板等液體活檢,DNA表觀遺傳修飾、工程診斷和合成生物學工具等。
目前,癌癥早篩技術已逐步步入臨床。在產業端,諾輝健康曾推出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的篩查產品。常衛清?是中國首個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的結直腸癌早篩產品,適用于40-74歲高風險人群。
燃石醫學專注于腫瘤患者基因檢測,覆蓋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場景。該公司與迪哲醫藥開發的EGFR exon20ins伴隨診斷試劑盒于2024年10月獲批,成為中國首個基于NGS技術的肺癌伴隨診斷產品。
另據觀察者網報道,達摩院醫療AI實驗室多癌篩查負責人、資深算法專家張靈在峰會上介紹,達摩院創新性地提出“平掃CT+AI”技術路線,基于門診和體檢大量使用的平掃CT影像,可利用AI識別人眼難以發現或容易忽略的病變。據了解,這種高可及、低成本的新方法,可有效篩查威脅人類健康的多種主要癌癥。
采寫:南都記者 伍月明 王詩琪 通訊員 趙現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