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中心”獲批建設以來,西安的創新熱潮持續高漲,220平方公里的絲路科學城作為雙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更是吸引了不少目光向這里聚焦。
其中,高新CID按照“金融核心、全球地標、傳世之作”規劃定位,也已經進入逐步兌現期。包括西安大劇院音樂廳、未來之瞳科學公園、永安渠商旅文化街區等都已投入使用。
就在未來之瞳一路之隔,一個與“西部創新港”相呼應的新港——未來信息港,正在加快建設,而高新CID+未來信息港的組合,將在西安南部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戰略協同:為何信息港是CID的“天選搭檔”
今年年初,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發布全年13項重點任務,其中明確包含:推進未來信息港校區建設。
至此,長安區未來信息港揭去神秘面紗,正式走進公眾視野。
它具體位于為香積大道以南,終南大道以北,西灃路以東、文苑南路以西,總用地面積為6.69平方公里,可拓展范圍包括北至學府大街、南至洨河、西至西太路、東至文苑南路。
從區位上看,未來信息港處于長安、高新兩區相接處,西側為未來之瞳,東側是長安大學城,同時,臨近高新區智能制造板塊和電子谷板塊等重要功能板塊,區位稟賦得天獨厚。
CID未來信息港區塊平面示意圖
據了解,未來信息港的目標是打造西安市“雙中心”建設的核心平臺、南部科技創新產業帶主引擎和長安區科技產業集聚區。
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主線,聚焦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資源,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生態。
通過“校區+園區+社區”功能融合,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科創示范區,推動長安區向科技產業高地轉型,形成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成為西安南部萬億級科創示范帶的關鍵增長極。
因此,尋求與高新CID的雙向賦能,對未來信息港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
已經有兩次成功創業經驗的西安高新區,大部分市民不會質疑它現如今第三次創業的決心是否足夠堅定,畢竟高新管委會也早在去年就搬入了CID區域。
從四年前規劃落地開始,這里就成為西安當之無愧的“熱土”,多個世界500強企業及總部項目落地;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六大產業集群初具規模。作為西安“雙中心”建設的核心平臺,高新絲路科學城承載著引領西部科技創新的重任。
未來之瞳區域航拍圖
但是,CID打造金融核心同時,也受限于土地成本與產業縱深;而未來信息港手握22.76平方公里空間與西電大等高校策源能力,卻需資本幫助實現轉化。二者互補恰似“芯片設計與流片工廠”的依存關系。
長安未來信息港與高新三期CID,一個提供空間與制造根基,一個注入創新與資本活力——當CID的“火花”落入信息港的“沃土”,西安的科創傳奇,正在西安南徐徐展開。
產業共振:信息港如何轉化CID的溢出紅利
放眼國內一眾城市,類似高新CID+未來信息港的組合不在少數,比如上海浦東的陸家嘴金融城與張江科學城,用20年時間演繹了“金融+科技”雙核驅動的傳奇。
這條黃浦江畔的成功路徑,帶來了重要啟示:明確定位及分工至關重要。
分工明確的“雙核定位”,是為了拒絕同質化內耗。如果說CID承擔著“創新大腦”角色,那么未來信息港則扮演“產業軀干”。
空間結構示意圖
在空間協同上,CID受限于15平方公里飽和空間與高成本,難以承載中試轉化與規模化生產。反觀未來信息港,目前具備的可連片開發空間,能夠為CID的技術轉化提供物理基礎。
而且未來信息港預留大量連片凈地,擁有約77.8%待開發面積,相當于在白紙上作畫,可規模化布局制造基地,彌補CID因飽和無法承載的生產環節。
未來信息港鳥瞰示意圖
當前,未來信息港首期4730畝土地優先布局“西電大策源區+中試基地”,能夠定向承接CID外溢的芯片設計、人工智能等輕資產項目。配套規劃工業用地1510畝,首期啟動約488畝,遠期預留足夠拓展空間。
這里規劃的千畝光電子集群,更是可以直接承接華為、中興等高新區企業的中試產線。通過優化交通網絡,制造業物流成本預計降低30%-45%。
從成本上看,未來信息港工業用地的均價遠低于CID區域,對企業格外友好。值得一提的是,還預留有專項土地供給中小企業,以低成本空間破解擴張桎梏。
此外,企業落戶最高享1700萬元獎勵,滿足條件的人才補貼達10萬元/人,并配套就醫就學直達通道。
人居方面,未來信息港50%用地規劃居住功能,和CID不足3公里的直線距離,房產均價要低于CID不少,為承載CID人口溢出創造出有利條件。
未來信息港通過產業垂直分工、成本梯度釋放、人居配套反哺三大邏輯,與CID形成深度咬合。這里不僅是產業溢出的承接者,更是激活大西安南部科創生態的新引擎。
雙核驅動:未來西安南部的爆發式增長
西安市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與區域協調發展號召,將 “雙中心”建設列為城市核心發展目標,未來信息港與高新CID的協同規劃,為內陸城市探索“科技-產業-金融”閉環提供西安方案。
信息港通過 “校區-園區-社區”三區聯動機制破解困局:西電大新校區嵌入園區腹地,實驗室成果直達中試基地,形成 “1公里轉化圈” ,將技術產業化周期縮短40%。
未來信息港平面規劃圖
更關鍵的是,它們以功能互補重構創新生態:CID專注集成電路、AI算法的原始創新,信息港主攻光電子、智能終端的規模化制造,二者如同大腦與手足,共同支撐“研發-交易-產業化”全鏈條。
雙核驅動正觸發西安經濟的結構性變革。在產業層面,信息港6.69平方公里規劃用地中,擁有約77.8%的待開發面積,這為千億級光電子產業集群的落地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保障。
依托西電大國家級實驗室與CID芯片設計能力,這里將崛起千畝智能終端產業園,徹底填補西安電子信息產業“缺芯少器”的短板。
企業成本革命同步發生——信息港工業用地相對CID的價格優勢,極大提高企業在此建立“飛地分部”的可能性:研發在CID、試產在信息港的模式,可大幅降低企業綜合成本。
這種分工精準破解了中國內陸城市“高新孤島” 困局,通過 核心區研發+衛星城制造分流企業成本壓力,以 高校嵌入產業園區縮短技術轉化路徑,并利用產居融合用地解決“職住分離”問題。
并在空間規劃中顯現創造力——面對洨河生態保護區的開發限制,信息港創新提出 “疊合開發” :在生態廊道植入低密度研發公園,讓芯片實驗室與濕地景觀共生,重新定義科技新城的生態標準。
“既要創新濃度,也要成本優勢” ,南部科創核心雙引擎打造成功之時,將催生萬億科技創新示范帶的集群效應。
萬億科技創新示范帶未來結構
當黃浦江東岸的金融城與張江科學城攜手改寫上海經濟地理,西安的“CID+信息港”組合正復刻這一傳奇。
這里沒有零和博弈,只有功能互補的黃金拍檔——CID的資本之光點燃創新火種,信息港的硬核科技將其淬煉成鋼。
雙核帶動、跨區協同的南部科創走廊,不僅是西安追趕超越的新引擎,更是中國西部“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點。
當CID的“創新風暴”席卷而來,信息港的“產業磁場”已然成形。這不是簡單的“1+1=2”,而是“1+1>2”的幾何級增長——從“創新大腦”到“產業心臟”,從“實驗室”到“量產線”,從“風投涌入”到“人才回流”,西安南部正在書寫一部全新的科創史詩。
作者:拎壺戒
陜光燈(shaanlight)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