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福州大學、陽光學院、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組成的2025年福建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示范隊,深入探訪西安交大西遷博物館、陜汽集團、秦創原總窗口,解碼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下的陜西實踐,感悟強國建設的“基因密碼”。
實踐隊走訪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
活動期間,實踐隊走進西遷博物館與交大創新港。70年前,6000余名交大人響應“建設大西北”號召,踏上西遷之路,讓交大得以扎根西北,孕育出原子能、計算機等新學科,為國家與西部鍛造大批棟梁。如今,創新港聯動500余家企業,孵化了150余項關鍵技術;倡建“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匯聚全球37國150所高校并肩同行。實踐隊隊員蔡佳坦言:“從當年的草棚燈火到如今智慧集群,交大人始終心向國需。我們既要銘記前輩‘三萬里西行’的拓荒史,更應傳承‘熔小我于大我’的擔當。”
隊員體驗陜汽模擬駕駛平臺
次日,實踐隊來到陜汽集團參觀學習。步入陜汽展館與車間,隊員觀看了總裝線6分鐘雙車下線的高效節奏,體驗“天行健”系統精準掌控全球百萬車輛。產品遠銷140國、年出口超6.3萬輛的業績,見證陜汽從“制造”躍升“智造”的輝煌。從首輛“延安牌”馳騁沙場到智能重卡的前沿引領,57載征程,“大國重器”的擔當已然融入陜汽血脈,為制造業強國注入了澎湃力量。
實踐隊調研秦創原成果轉化平臺
近年來,陜西創新總平臺——秦創原亮劍“成果轉化難”,以“三項改革”破除“不敢轉、不愿轉、缺錢轉”的各種制度壁壘,打通“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出創新策源與產業高地。在秦創原窗口,隊員目睹了“三項改革”為科研“撐腰”、為轉化“搭臺”、為集群“聚力”。“孵化—加速—促進”鏈條的高效協同,實現創新成果的“0—1—N”之變。借助于此項改革,西北工業大學實現了大突破:近兩年作價2.58億元轉化了211項技術專利,催生出23家新企業,引資1.66億元,收益達13.7億元。實踐隊隊員吳輝航表示:“秦創原以機制創新不僅為科研松了綁,更撐起我們青年的報國志。我們要接好接力棒,化知識為碩果,讓青春綻放在家國需要處。”(文/圖 福州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