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揚州市江都區舉行“聚焦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升區域醫療服務水平”衛健系統主題新聞發布會,圍繞江都區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情況做專題發布。
據介紹,近年來,江都區加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不斷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2025年1至6月較去年同期,基層診療占比升至近70%,基層單位“四降四升”成效明顯:“四降”即醫療總收入下降5.88%、次均費用下降9.47%、藥耗比下降4.65%、醫療糾紛下降9.5%;“四升”即有效收入上升15.33%、門診人次上升1.91%、住院人次上升6.39%、DIP收入增加489.43萬元,初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江都經驗”。
江都區衛健委主任劉興兵介紹,近年來,江都區建成了醫共體管理服務中心,設在衛健委,聯合醫保分局定期進行會商。同時,縣域醫共體由兩個醫共體和江都婦幼保健院、區疾控中心、三院、四院組成,兩個醫共體分別由江都人民醫院、中醫院為牽頭單位,成員單位為12家鎮衛生院與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分院和村衛生室。
一個醫院醫療水平的高低,關鍵在于醫生的水平。江都區衛健委黨委委員、醫共體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胡宏根就當地在推動醫師下沉、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方面采取的舉措回答了記者提問。他介紹,近年來,針對群眾健康需求,江都區衛健委聚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看得了病、看得好病”,全面構建醫師下沉長效機制。
首先是落實醫師下沉制度。由區醫共體管理服務中心牽頭統籌,醫共體牽頭單位江都人民醫院、中醫院分別組建醫師團隊,制定醫師下沉年度工作計劃,3年,區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共安排83名主治醫師以上職稱專家駐守基層開展為期至少6個月的長期駐守幫扶。目前,全區已有78名醫師完成為期6個月的幫扶工作,累計幫扶天數1萬余天。其次強化精準滴灌模式。一方面開展“組團式”駐點服務,牽頭醫院選派業務骨干組成專家團隊,每周定期赴鎮村醫療機構坐診、查房、手術帶教;另一方面推行“菜單式”上門幫扶,基層醫療機構根據自身服務短板、專家需求,自主“點單”申請上級醫師,牽頭醫院“派單”響應,做到供需匹配、靶向發力。再次構建遠程賦能體系。依托區域檢驗、病理、影像心電、集中審方、遠程會診等共享中心,做實基層檢查、上級診斷。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江都區衛健委積極推進120急救中心獨立化運行,有望近期實現“上車即入院”,牽頭醫院指導基層醫院提升重癥、危重癥識別和急救能力,建成多個急救專科中心。同時,還建設了“信息化中心”。目前,“信息化中心”的區域檢驗、區域病理、影像云診、集中審方、遠程會診、轉診和網絡心電七大中心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腫瘤、慢病、智慧急救、消毒供應四大中心已初步建設;醫保信息服務(健康管理)、藥物配供兩大中心已形成初步規劃方案。
另據了解,江都區衛健委今后將不斷完善并推廣“信息化中心”的建設成果,擴大信息化中心的覆蓋范圍,優化系統的聯動功能。以電子病歷、區域影像、慢病管理、遠程會診、績效管理等重點平臺為抓手,加快各級醫療機構系統互聯互通,推動“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同時積極推進醫療健康數據歸集與應用,探索“AI+醫療”“數字哨點”等創新場景建設,為推動智慧醫療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深入突破醫保政策改革創新這一“瓶頸”方面,江都區將持續加強與揚州市醫保局、市衛健委的溝通協調,實質化推進醫保基金總額打包付費改革,力求在政策設計上實現管理科學、使用靈活、風險可控。與此同時,逐步擴大醫保政策的覆蓋范圍,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為醫共體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通過政策引導有效緩解患者就醫負擔,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韓秋 莊劍翔
(主辦方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