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戰之后,一個讓人出乎意料地現象是,印度和法國在軍事領域的合作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不斷上升,法國正逐步取代俄羅斯,成為印度最大的武器進口國。
今年第二次對法國人豪擲千金
今年4月份,印度和法國簽署了印度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國防采購合同:價值75億美元的協議用于采購26架“陣風-M”型艦載戰斗機。幾個月后,根據印度《經濟時報》、《歐亞時報》等多家權威媒體的最新消息確認,印度將和法國再次簽訂金額堪比“陣風-M”艦載戰斗機的重要軍購協議。
印媒稱,印度政府基本確定和法國賽峰公司簽訂聯合研發第五代戰斗機發動機的協議,該協議價值72億美元,未來印度國產的AMCA戰斗機將會選用法國賽峰公司與印度聯合研發的動力系統。
印度官方人士透露,該項目的目標是推動印度在國防領域實現“自力更生”,即落實莫迪總理“印度制造”。因為印度在噴氣發動機領域完全依賴外國進口,而與賽峰合作的新型發動機將會是印度“國產”。
使用F404發動機的光輝戰斗機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自主研發的“光輝”戰斗機同樣依賴于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發動機。這種依賴成為制約印度航空產業的關鍵短板,使美國具備了掣肘印度國產戰斗機項目的能力,《歐亞時報》表示,“印度人已經深刻體會到這種依賴對其國防項目帶來的嚴重后果”。
例如,通用電氣公司未按約定時間表交付F404發動機,導致“光輝”戰斗機項目被迫推遲超過兩年,而印度空軍目前正面臨戰斗機中隊數量下降的困境——當然,作為局外人,我們知道這不過是印度軍工企業一向喜歡推諉責任的借口,但也不可否認依賴國外對印度造成的負面影響。
《歐亞時報》認為,一項聯合發動機開發項目將確保印度的AMCA戰斗機項目不再受制于外國供應商。除了戰略自主外,該項目還可為印度節省大量寶貴資源,因為噴氣發動機及其后期維護占據戰斗機成本的重要部分。
據保守估計,印度在未來十年內將需要超過250臺新一代戰斗機發動機(相當于100架戰斗機)。
賽峰公司工人調試直升機發動機
印度《經濟時報》在報道中披露,印度國防部已提議與法國賽峰公司合作,共同開發一款推力達到120千牛的戰斗機發動機(其推力相當于WS-10A,不如WS-10B),用于包括AMCA在內的未來航空平臺。該協議金額高達6100億盧比(約合72億美元),將成為印度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防務合作之一。
據報道,印度這一決定是在與各方利益相關者及技術委員會廣泛協商后作出的。印度國防部曾收到來自法國賽峰集團和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聯合開發提案。但在深入評估后,印度國防部最終建議選擇與法國賽峰集團合作。
AMCA戰斗機想象圖
賽峰已承諾提供完整的技術轉讓(ToT),并制定了與AMCA研發時間表相符的推進路線圖。AMCA首批戰斗機或仍將搭載通用電氣公司的F414發動機,但后續批次預計將采用與賽峰聯合研發的國產發動機。
在這里筆者說一句題外話,有一個說法是印度一直未支付陣風戰斗機的尾款,實際沒有此事,這原先是國內軍迷的一個段子,沒想到被大家當真了。
印度國產發動機徹底失敗
雖然印媒話說的漂亮,其實也是印度的無奈之舉,因為印度真正意義上的國產項目“卡弗里(Kaveri)”中推發動機已宣告失敗。
“卡弗里”項目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獲授權啟動開發國產噴氣發動機的項目,為LCA“光輝”戰斗機提供動力。但項目處于規劃中,并未真正落實研發工作。
卡弗里發動機
進入90年代,隨著印度推進經濟改革、開放市場、進行核試驗并在蘇聯解體后多元化防務合作關系,印度決定重啟其長期夢想——研發國產戰斗機發動機。于是“卡弗里”項目誕生了,該名字源于印度南部的一條河流。
然而,研發先進戰斗機發動機異常復雜,需憑借數十年的真實經驗積累。《歐亞時報》就在其報道中感嘆,“迄今為止,全球僅有五個國家掌握相關技術——它們恰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即便在這些國家中,中國也是近年才躋身行列。”
1998年印度進行核試驗后,遭遇西方集體的經濟與技術制裁,導致“卡弗里”項目進一步受挫。該項目斷斷續續持續到2004年中期,在俄羅斯進行的高空測試失敗,徹底粉碎了將其用于“光輝”戰斗機的希望。
其實也不是“卡弗里”完全失敗,經過近40年的研發,“卡弗里”還是“能用的”,但性能遠未達標。該發動機僅能提供49千牛的干推力、78千牛的加力推力。而印度空軍明確要求新型戰斗機發動機推力達到90-95千牛,以滿足“光輝”戰斗機的需求,因此,“卡弗里”項目幾乎已走入死胡同。
前印度空軍中校、國防分析人士阿賈伊·阿赫拉瓦特評論稱:“卡弗里發動機技術已完全成熟,現有設計在性能和重量方面的改進空間極為有限。”
賽峰公司的M88-2發動機
“即便在樂觀情境下,其干推力最多提升至55千牛,加力推力提升至85千牛。而對于AMCA與‘光輝’MK2,我們至少需要推力超過100千牛的發動機。我們需要研發一個全新型號,可稱為‘卡弗里 2.0’,以解決‘卡弗里 1.0’的關鍵缺陷。”
阿赫拉瓦特指出,印度有兩個選擇:一是完全自主開發,但這將耗費大量時間與資源;二是與外國原始設備制造商合作,如賽峰、通用電氣或羅爾斯·羅伊斯。
“選擇外國公司可以讓我們接觸到單晶葉片、先進冷卻系統以及先進數字控制系統等我們目前不具備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失敗風險較低。”
空戰的失利反而讓印法越走越近
如同法國總統馬克龍不久前稱贊法印關系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雖然法國仍不愿意向印度提供陣風戰斗機的源代碼,印度也不愿意把陣風被擊落的詳情告知法國,但相比兩國“真金白銀”的“大生意”,那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此次印度愿意選擇在先進大推發動機領域并無太多經驗的賽峰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賽峰目前最好的產品M88發動機可以說在世界先進戰機發動機中屬于吊車尾的水平。
即便如此印度還是愿意選擇賽峰,只能說印度人“心真大”。
不過兩國關系確實一直都很緊密。印度獨立不久后就從法國達索公司采購104架戰斗機,開啟了印法在航空防務領域的長期合作。1957年,印度又訂購了104架“神秘”(Mystère)戰斗機,并在1965年和1971年印巴戰爭中大量使用。
印度空軍美洲虎戰斗機
此后印法關系持續發展,1970年代末,印度從法英合資的SEPECAT公司采購了“美洲虎”攻擊機。這批近50年前采購的“美洲虎”至今仍在印度空軍服役(補充一句,2025年以來印度空軍已經有3架“美洲虎”戰機墜機)。
上世紀80年代,印度又從法國達索采購了“幻影-2000”戰斗機,并在2019年對巴基斯坦巴拉科特的空襲行動中投入使用。
隨后是2016年簽署的36架“陣風”戰斗機采購協議,今年又追加了26架“陣風-M”艦載機。
至此,印度已先后裝備過五架法國制造的戰斗機。
海軍方面,印度于2005年與法國海軍集團簽署價值37.5億美元的協議,在印度馬扎岡造船廠建造6艘“鲉魚”級“卡爾瓦里”潛艇。近期印度又準備擴大“卡爾瓦里”潛艇的訂單。
馬克龍和莫迪
目前,法國已躋身印度最主要武器供應國之列,據2025年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報告顯示,2020年至2024年間,法國占印度武器進口總量的33%,僅次于占比36%的俄羅斯。
但如果觀察過去15年的數據,會發現法國正在迅速取代俄羅斯成為印度的主要防務供應商——法國在印度軍購中的份額從0.9%躍升至33%;同期,俄羅斯的份額則從72%下降到36%。
如果這一趨勢持續,法國很可能很快取代俄羅斯,成為印度的頭號武器供應國。同時,印度也成為法國武器最大的單一出口市場,2020年至2024年,法國出口武器的28%流向印度。
如果印法雙方簽署聯合開發戰斗機發動機協議,勢必進一步推動兩國間本已十分緊密的防務貿易,并深化新德里與巴黎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