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夏窗,曼聯以7390萬歐元從亞特蘭大簽下丹麥前鋒霍伊倫,這一決策至今仍是英超轉會市場的熱門爭議話題。當這位22歲的北歐新星在老特拉福德屢屢“啞火”,球迷和專家開始質疑:曼聯究竟看中了霍伊倫的哪一點?是潛力、數據,還是資本市場的營銷噱頭?
當年,曼聯原本將哈里·凱恩視為頭號目標。這位30歲的英格蘭前鋒在熱刺僅剩一年合同,但熱刺主席列維索要超1億歐元轉會費,遠超曼聯預算。滕哈赫轉而選擇霍伊倫,理由是其191cm的身高、1800名前鋒中的篩選結果以及國家隊6場6球的爆發力。然而,這一決策從一開始便充滿爭議:
凱恩的后續表現:加盟拜仁后,凱恩首個賽季便以32球打破德甲處子賽季進球紀錄,而霍伊倫在曼聯75場僅貢獻23球,效率差距懸殊。
滕哈赫的“未來資產”邏輯:管理層認為霍伊倫的年齡(20歲)和潛力值得長期投資,但忽略了英超對年輕前鋒的嚴苛考驗。前曼聯名宿加里·內維爾曾質疑:“霍伊倫的身體對抗數據亮眼,但英超需要的是終結效率,不是花架子?!?/p>
霍伊倫在曼聯的兩個賽季僅交出26球(95場)的慘淡答卷,遠低于外界預期。其困境可從三個維度剖析:
戰術定位模糊
滕哈赫最初將霍伊倫定位為“支點中鋒”,但丹麥人缺乏站樁型前鋒的支點作用,反而因頻繁回撤參與組織導致跑位混亂。前英超前鋒丹尼·韋伯指出:“霍伊倫需要明確自己的舒適區——要么像哈蘭德一樣沖擊禁區,要么像薩拉赫一樣游弋邊路,但他兩者都沒做好。”
關鍵戰隱身癥結
霍伊倫在英超對陣曼城、阿森納等強隊時屢屢啞火,但對陣中下游球隊時效率尚可。例如,2023-24賽季足總杯對紐波特聯,他單場梅開二度,但聯賽中對陣保級隊時卻錯失多次單刀機會。球迷戲稱其為“英超版伊布”——大場面有亮點,穩定性不足。
心理壓力與適應問題
霍伊倫坦言,加盟曼聯后“被迫承擔過多責任”。2023-24賽季,他因馬夏爾受傷成為首發,但缺乏英超經驗的短板暴露無遺。名宿克萊頓·布萊克摩爾批評:“他需要C羅這樣的榜樣,但滕哈赫卻讓他獨自成長?!?/p>
管理層決策爭議
滕哈赫堅持“年輕化”策略,但忽略了英超的競爭強度。對比曼城引進哈蘭德(2017年夏窗,轉會費5500萬歐元)時,瓜迪奧拉為其配備德布勞內、福登等頂級搭檔,而曼聯的拉什福德、B費狀態下滑,霍伊倫缺乏支援。
球探系統漏洞
盡管曼聯球探從1800名前鋒中篩選出霍伊倫,但其技術短板被忽視。例如,他習慣背身拿球,但英超后衛的強硬防守常令其陷入犯規麻煩。前曼聯青訓教練斯塔姆指出:“霍伊倫的跑位像在跳芭蕾,而不是足球。”
商業利益與競技目標的失衡
有分析認為,曼聯急于擺脫“球星工廠”標簽,試圖通過簽下霍伊倫重塑品牌形象,但忽視了競技需求。結果導致今夏被迫啟動“B計劃”,目標國米、尤文圖斯等意甲球隊的成熟前鋒。
2025年夏窗,霍伊倫的轉會傳聞甚囂塵上。國際米蘭和尤文圖斯均提出租借+買斷方案,曼聯標價4000萬英鎊,但談判進展緩慢。若霍伊倫留隊,專家建議:
明確戰術角色:參考薩拉赫在利物浦的“自由人”定位,減少回撤,專注禁區終結。
心理建設:安排經驗豐富的老將(如B費)擔任導師,幫助其適應英超節奏。
健康管理:避免過度消耗,延長職業生涯周期。
綠茵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豪門更衣室的權力博弈、草根球隊的絕地反擊、退役球員的隱秘江湖。我是華哥,用15年老球迷的視角,帶你看透綠茵場內外的血性與溫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