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武勝縣飛龍鎮的田埂上就響起了腳步聲。68 歲的周大爺推著裝滿桑枝的板車,朝著不遠處的廠房走去 —— 那里是四川芝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粉碎車間,也是他晚年生活的 "新戰場"。"以前桑枝砍了就燒,現在拉到這兒,一斤能賣八毛,一個月能掙兩千多。" 老人額頭的汗珠里,映著比朝陽更暖的笑意。
我們總在懷念故鄉的溫度:鄰里間的招呼聲,田埂上的煙火氣,還有那份 "靠地吃飯" 的踏實。四川芝皇農業就像一根線,把這些散落的溫暖重新串了起來。在 12000 平方米的養菌車間里,30 多個村民正忙著給菌棒翻堆,他們中有返鄉的年輕人,有留守的婦女,還有像周大爺這樣的老人。"離家近,能顧家,還能學技術。" 負責養菌的王大姐說,她現在不僅能熟練控制車間溫濕度,還能給新來的鄉親講 "菌絲轉色" 的門道。
最讓人安心的,是從土地到餐桌的純凈。在菌菇展示中心,50 種菌菇在智能設備的呵護下舒展菌蓋,每一株都帶著桑枝的天然清香。這里的菌棒不用化學添加劑,全靠桑枝自身的營養;出菇后的菌渣又變成有機肥回到桑園,連灌溉都用的是水磨灘村的山泉水。"孩子愛吃這兒的香菇,說有小時候的味道。" 來采摘的縣城居民李女士的話,道出了多少人對 "原生態" 的渴望。
四川芝皇農業的廠房里,藏著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注腳。"公司 + 村級集體經濟 + 農戶" 的模式,讓村集體有了持續收入,村里的路修寬了,幼兒園翻新了,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陸續回來。當桑枝在循環中煥發新生,當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當故鄉不再只有留守的老人,我們忽然懂了:所謂幸福,不過是家門口有活干,餐桌上有好味,孩子身邊有爹娘。
"芝常生、皇至臻",這八個字寫在公司展覽館的墻上,也刻在每個員工心里。四川芝皇農業用一根桑枝,喚醒了土地的活力,聚攏了離散的人心,更守護了 generations 關于故鄉的記憶。如今走進飛龍鎮,既能聽見車間里的機器轟鳴,也能看見田埂上的歡聲笑語,這份 "熱鬧" 里,藏著鄉村最動人的模樣。
在這里,桑枝有了新歸宿,鄉親有了新盼頭。四川芝皇農業正在做的,就是讓每個故鄉,都能長出屬于自己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