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fā)布六大平臺
凡發(fā)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fā)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wǎng)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fā)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chuàng)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初識彭城
文/張小芳
徐州號稱中國工業(yè)之都,對我來說,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九零年代那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語,“徐工,徐工,祝您成功!”
在經(jīng)濟上行的九零年代,徐工集團曾榮獲機械工業(yè)部百大最強企業(yè)稱號,成功上市風光無限。作為我國最大的機械制造商,徐工集團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國人的驕傲。徐工集團緣起于八路軍魯南第八兵工廠,歷經(jīng)風雨數(shù)載,在新中國成立后踏上自主研發(fā)之路,誕生了一批代表中國乃至全球先進水平的產品,打響了徐州制造的名號,而徐州這座工業(yè)之都,也成為了我一度向往參觀的地方。
而如今的徐州,卻走出了一條與工業(yè)城市截然不同的新路。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越來越多的游人涌入徐州,在自媒體平臺上分享這座轉型成功的新興旅游城市,也吸引著我們,在初夏啟程來到徐州,開啟了用腳步丈量彭城的難忘旅行。
01
回籠窩的時光皺褶
徐州古稱彭城,從古至今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座橫臥在華夏大地上的古老城市,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頁上都寫滿了歲月的滄桑與輝煌。
抵達徐州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著名的回龍窩歷史文化街區(qū),青磚黛瓦的清代民居群,因“雨水回流如龍回首”得名。200多年歷史的老宅如今又多了一重身份,成為年輕人們徐州行必打卡的文創(chuàng)空間。
初夏的徐州,草木蔥蘢,陽光透過回籠窩的綠蔭灑在青石板路上。漫步街頭,既能觸摸斑駁滄桑的城墻,也能邂逅咖啡館飄香的文藝巷弄。夜晚燈光亮起,斑駁磚墻映著現(xiàn)代霓虹,彼時的我們猶如在時光的裂縫里游走,每一步,都仿佛踏著歷史的節(jié)拍。
02
戶部山的市井與雅韻
一座戶部山,半部徐州史。回龍窩與戶部山僅隔著一條馬路,曾是明清商賈云集之地,這里的每一磚一瓦,都浸潤著歲月的痕跡;每一條街巷,都承載著數(shù)代人的記憶。作為徐州的民俗高地,戶部山不僅是一處旅游景點,更是一座生動的歷史博物館。
走上通往街區(qū)的石板路,每一步都在叩響歷史的大門。舉目望去這里的明清建筑群錯落有致,雕梁畫棟,古樸典雅,無不彰顯著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這里的每一處建筑似乎都在訴說著往昔的繁華與滄桑。行走至此,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實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教科書。
在戶部山的幽靜角落,徐州民俗博物館悄然隱匿,推開那扇厚重的門,腳下大地就換了時空,回到了徐州的往昔。
琳瑯滿目的展品,每一件都是歷史的碎片,每一件都講述著一個故事。館內現(xiàn)陳列有徐州地區(qū)生活和生產用品及歷史民俗文物千余件,并設有婚俗、民間藝術、地方戲曲廳、民間工藝制作等,走進此處,既能了解到古老徐州地區(qū)淳樸的民風習俗,風土人情,又能感悟歲月流逝,歷史演進的濃縮景象。
戶部山的山頂,坐落著被譽為徐州第一勝跡的戲馬臺。站在臺上,我駐足良久,思緒萬千,似能看見昔年西楚霸王項羽曾在此秋風戲馬的颯爽英姿,歷史風云變幻,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到了晚上,戶部山又成了食客們大快朵頤,尋覓徐州老味的飯?zhí)谩鹘y(tǒng)手工藝品與現(xiàn)代文創(chuàng)產品交相輝映,地道小吃與國際美食共治一爐,轉角遇到的地鍋雞店香氣撲鼻,柴火灶上貼著的面餅吸飽湯汁,配一口烙饃卷馓子舌尖瞬間讀懂了徐州佳肴。
此刻,食客們的樣子倒像是要把整個徐州的煙火氣都吃到肚子里了。若是有朝一日你來彭城,定要找家老館子嘗嘗這活色鮮香的地鍋雞。當舌尖觸到那抹香辣時,就能讀懂為何徐州人的鄉(xiāng)愁,總是飄著這股帶著焦香的面餅味了。
03
寶蓮市的前世今生
短暫的徐州之行中,寶蓮寺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景點。原本只是抱著碰碰運氣的想法,不曾想?yún)s成了徐州行的點睛之筆。
寶蓮寺是徐州一處神秘而又充滿魅力的佛門圣地。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時,腦海中頓時浮現(xiàn)《西游記》中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觀音菩薩居住的寶蓮臺,心之向往,便決定一探究竟。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溫柔地灑在蟠桃山麓,為坐落在山頂?shù)那旯艅x鍍上一層金黃色的光暈時,我懷揣著一顆無比虔誠的心,踏入了寶蓮寺的山門。寶蓮寺前,一朵盛開的蓮花雕塑靜靜佇立,承載著佛家的智慧與慈悲。蓮花之下,幾尾小魚悠然自得地游弋,為這莊嚴之地平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寺門巍峨,古樸中透著莊重,仿佛開啟一道通往心靈凈土的門戶,引領著我們步入這佛家圣地。
踏入寶蓮寺的那一刻,我便被其恢弘的氣勢所震撼。大雄寶殿巍峨矗立,如同一位悲憫的守護者,靜靜地俯瞰著這片凈土。寺內規(guī)模之宏大,構造之精巧,無不彰顯著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匠心。而其中最為矚目的通天閣,更是高聳入云,直插天際,宛如引領著香客們向更高的精神境界攀登。
漫步寶蓮寺內,沉醉于古建筑的對稱之美。這里的每一座大殿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藝術品,無論是飛檐翹角,還是亭臺樓閣,無不透出一種莊重而神秘的氣息。大殿前的廣場寬闊而平坦,又為游人提供了一片心靈棲息的凈土,讓他們在此得以沉思、祈福。
更令人動容的是,盡管寶蓮寺內游人如織,但這里卻異常安靜,每一位游客都懷揣著敬畏之心,虔誠地參拜祈福。你看,伽藍殿內,游客絡繹不絕,他們或低頭默禱,或仰望橫幅上的“招財進寶,金玉滿堂”,臉上寫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
而成為寶蓮寺內一道獨特風景線的,那就許愿牌莫屬了。無論是觀音殿、地藏殿前的銀杏樹圍欄,還是通天閣內的心經(jīng)抄寫區(qū),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許愿牌。它們隨風搖曳,發(fā)出清脆的聲響,低聲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有的游客在許愿牌上寫下對家人的祝福,有的則寄托著對未來的期許,有的小心翼翼捧著為孩子祈福“上岸”的許愿牌,并將它畢恭畢敬的掛在銀杏樹上。而那一位哭著寫完心愿的游人,更是讓人心生憐憫。人生百態(tài),眾生百相,萬般滋味皆生活。愿大家所求皆如愿。愿每一個祈愿都能化作繁星,照亮前路。
古剎飛檐下的銅鈴輕響,與僧侶誦經(jīng)聲交織成治愈的梵音。大雄寶殿內裊裊升騰的香煙,將斑駁的光影勾勒成流動的禪畫。游走在寶蓮寺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一種寧靜與祥和。如同在茫茫人海中找了歸屬感。這一刻,撫摸斑駁的轉經(jīng)筒,掌紋與歲月痕跡重疊,每轉動一圈,就有一分執(zhí)念被碾碎在時光的齒輪里。
歸程時山門在身后緩緩關閉,才發(fā)現(xiàn)最珍貴的不是求得的福簽,而是袖中沾染的檀香余韻。夕陽西下時,暮鼓聲聲回蕩在山間。回首望去,寶蓮寺籠罩在金色的余暉里,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長卷。
此刻寶蓮寺的禪風,仿佛吹散了我心中的雜念,讓我在這一刻,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如同那片在禪風中飄動的“寶蓮”,永遠在我的心中綻放。回望這座承載著千年佛教文化的古剎,心中充滿了敬畏與感動。
人生如畫,若太過圓滿反而失了韻味,旅行的尾聲,總帶著些許遺憾,臨別前本打算造訪徐工集團,看大國重器如何在這片古老土地上誕生。因參觀需提前預約,由于時間關系,未能如愿。
但我知道我的心將永遠眷戀這座兼具歷史與現(xiàn)代,繁華與靜謐的城市,正如劉邦的帝王之作《大風歌》所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個有著帝王之鄉(xiāng)雄渾氣魄與英雄氣概共存的城市總會讓人流連忘返。
徐州一個將“微更新”理念注入歷史街區(qū),讓回龍窩、戶部山成為“活著的博物館”,也讓人讀懂這座城從“楚風漢韻”到“智造之都”的蛻變。它的每一個角落都值得細細品味,帶著滿滿的回憶與感動,踏上了歸途,離別之際,我在心中默默祝福,愿這座城市永遠保持它的獨特魅力,愿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溫暖與活力,彭城那些未完的故事,期待下次與你相遇。
作者簡介
張小芳,河南濟源人,文學愛好者。供職于濟源北斗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