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這不僅是中國基建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一場重塑南亞地緣格局、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清潔能源革命的戰略行動,是中印友好的“壓艙石”,路透社稱之為“人類工程史上最復雜的綠色能源革命”,隱士認為,稱“世界第九大奇跡”也不過分。(個人觀點)
有些朋友可能說芯片、衛星、AI等是世界奇跡,隱士并不否認,但之前的八大奇跡:胡夫金字塔、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秦陵兵馬俑等,都是建筑,所以隱士認為第九大奇跡應該也是建筑比較恰當。
而且,前面的8大奇跡基本上都是服務于皇權,是服務于統治者個人;而咱們的雅魯藏布江水電站是服務于人民,建成后可以為我國3億人提供電力。
一、天方夜譚的構想,堪稱“世界第九大奇跡”
早在上1990年,非科班出身的水利愛好者郭開,根據自己對西部水資源的長期觀察,就系統性提出了開發雅魯藏布江的構想,其核心可以用4個字概括:藏水北調。
1、以水電為支點:利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2000余米的天然落差發電,作為“藏水北調”工程的能源基礎。
2、跨流域調水聯動:開鑿超長隧洞,將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等河流貫通,引水至黃河上游,解決西北干旱問題。
3、邊疆經濟發展:水電收入可反哺西藏基建,使邊疆從“財政輸血地”變為“能源造血地”。
在他的設想中覆蓋了,開鑿隧洞超1000公里、建設高逾300米的水壩等等“世紀工程”,別說是35年前,就是在2025年,隱士估計也沒有幾個國家也能搞定這種工程。
2000多米的落差是什么概念?一般的樓層高度在3米左右,2000多米就是600多層樓的高度,如果沒有概念,那再對比一下,泰山海拔高度1545米。
另外再看1000公里的隧道,別的不談,只看盾構機也負擔不起。咱們國產盾構機出口吊打外國品牌還是最近幾年的事。
那個年代別說墨脫(墨脫通公路是2013年的事兒,而且這條公路受制于環境影響,年通勤時間不足200天),就連江浙滬等沿海地區的基建也還沒有完善,再加上當時咱們還沒有特高壓等技術,加之墨脫地區的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其位于喜馬拉雅地震帶,地震烈度高達9度,遠超三峽的6度設防標準,上述的哪一個都是世界難題。
所以他這個“激進”的觀點一出,引發了相關學者的激烈爭吵,然后隨著時間銷聲匿跡了。
當然了,他的這個“天方夜譚”并沒有被埋沒,是引起了相關專家的重視。
在本世紀初的時候,我國著名水利專家黃萬里(三峽工程反對者之一)晚年深度參與雅魯藏布江開發論證。在經歷過調查研究后,他基本認可了郭開思路,但提出了更加務實、更具操作性,聚焦純水電開發的“雅黃方案”:
1、截彎取直:在派鎮至墨脫段開鑿30-50公里隧洞,把江水引流至直線落差最大的區域發電,這樣能避免傳統高壩的淹沒成本;
2、科學量化:測算大拐彎段水能密度達470萬千瓦/公里(大約是是三峽的7倍),裝機潛力7000萬千瓦(大約是三峽的3倍),年發電量可超3000億度;
3、地緣戰略預判:他還提出印度必然會對此方案非常反感,并主張用“徑流式電站+水量零削減”設計,堵住國際法理漏洞。
即便相較于郭開的方案更加務實,也更加專業,但在當時,深埋隧洞抗震設計等方案還是太超前了,所以又被擱置了,但擱置不等于放棄,他的方案可以看做現在方案的雛形。
在雅魯藏布江修水壩的這個夢想種子,已經悄然種下,只等時機成熟時的破土而出。
二、技術、地緣與生態的三重阻礙
1、技術超越當時的科技
(1)地獄級的施工難度
- 該地位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帶,1950年墨脫-察隅的8.6級地震斷層至今活躍(震中距壩址僅約80公里),工程需抗IX-X度地震烈度,遠超三峽VI度標準。
要知道,當時全球沒有任何國家在IX度強震區建造過超級水電站。
(2)史詩級的運輸難度
西藏地區的運輸太難了。2013年墨脫公路才通車,而且每年可通行時間僅為200天。大型水電站要用到的千噸級水輪機葉片無法運輸。
(3)災難級的掘進難度
雖然從郭開那異想天開的1000公里隧道規劃降低了很多,但規劃中34公里的隧洞,最大埋深2500米,巖爆風險極高。
在2000年左右,世界最先進的盾構機也只能在深500米內作業,且高原缺氧使內燃機功率衰減40%,掘進效率還不到平原功率的30%。
2、敏感的地域問題
印度媒體非常擔心我們在這修水壩,長期渲染“隨時斷流論”。
為何他們這么怕呢?因為,咱們是沒有斷流過,倒是印度多次用斷流威脅巴基斯坦;2024年5月關閉杰納布河閘門致巴20萬公頃麥田絕收;2025年4月開閘泄洪淹沒巴邊境城鎮。
回頭看,雅魯藏布江出境后灌溉了印度東北部超6成的農田。他們比誰都知道斷流的影響有多大,他們也比任何人都知道這招有多陰。。。
這就是典型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咱們建個水電站甚至都驚動了大洋彼岸的美國。
2025年初,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訪問印度,就渲染過“中國控水威脅”,試圖將雅江工程納入美印防務合作框架。因此,還導致了中印技術磋商的多次中斷。
3、生態問題
大拐彎峽谷擁有全球1/2的鳥類、1/3的哺乳動物及3000余種高等植物,其中就包括了瀕危物種孟加拉虎、淡水豚、白眉長臂猿等。
建壩很可能切割某些動物的遷徙廊道,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曾多次警告。
三、“世界第九大奇跡”的厚積薄發
隨著我國逐步點亮科技樹,挑戰這個“世界第九大奇跡”的“七龍珠”也逐步集齊了,在原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變得可操作起來:
2010年左右,針對建設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的初步探索和技術驗證開啟。
時間來到2014年,裝機51萬千瓦的藏木水電站投產,這是雅魯藏布江干流首座水電站。這個水電站的建成,向世界證明了青藏高原并非“水電禁區”,我國有能力在高海拔(3000米)進行水電站施工,而且還創新探索了“魚道+分層取水”生態模式,做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做到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雖然其規模還不到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的1%,但也已經為今后的開工積累了寶貴經驗:抗震設計、低溫混凝土澆筑工藝、跨境河流環境管理框架等。
同一年,川藏鐵路開始建設,成為了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的技術試驗場”:
國產盾構機經受住了高原考驗:國產“雪域先鋒號”盾構機,在氧含量不足平原50%的高原環境下,掘進效率提升40%,成為了國產盾構機出口的金字招牌。
深埋隧洞技術得到了驗證,桑珠嶺隧道(1600米埋深)攻克巖爆預警難題,誤報率從30%降至8%。
同時,還首創“工程創面即時植生”技術,植被恢復周期縮短至1年。
時間來到2020年,“實施雅江下游水電開發”寫入“十四五”規劃,其背后有著重要的考量:
能源缺口逐步增大,2023–2025年全國用電量增速達6.8%,AI算力中心年耗電增量相當于1.5個三峽。
曾經的世界第一水電站三峽,現在看來好像不太夠用了。
雙碳壓力倒逼:咱們對于環保是說到做到的,不像有些國家當做夜壺,提出概念時,企圖用發展代差收割發展中國家的韭菜,當發現自己在綠色電力領域落后時,又擁抱煤炭等傳統能源。
咱們對于發展綠色電力是持之以恒的雅魯藏布江水電站預年發電3000億度,相當于減煤9000萬噸、降碳3億噸。
消化水泥、鋼鐵等產能,推動西部大開發新格局。這個超級工程總投資高達1.2萬億元,是三峽工程的5倍。能消耗多少水泥鋼筋?看看21日市場的反應就明白,水泥、基建迎來了久違的狂歡。
另外,建設時期能創造20萬人就業,運營期低至0.1元/度綠電能吸引電解鋁(噸鋁電耗1.3萬度)、多晶硅(噸硅電耗6萬度)等耗電大戶的聚集,可能衍生百萬崗位,甚至聚成一個小城市,不僅打造“西藏工業走廊”,還有利于邊疆的安穩。
另外,四大“國之重器”取得突破,使"截彎取直+隧洞引水"方案變得可行起來:
掘進系統方面:2022年,鐵建重工制造的國產“天鯤號”高原盾構機(2022年)實現2500米埋深掘進,能抗9度地震、2400米埋深巖爆預警誤差≤5%
發電機組方面:2024年,哈工大相關專家研制500萬千瓦沖擊式水輪機攻克高水頭機組瓶頸,成為全球第一,第二的多少呢?大概250萬千瓦。
相當于第二名的兩倍。
輸電系統方面:特變電工±800kV柔性直流設備派上用場,其損耗率僅0.8%
生態監控方面:華為高原AI生態調度平臺前來助力,能實時追蹤17種瀕危物種棲息地變化。
對外,我們在23-24年期間,以“科學開發+數據透明”的方法同印度等周邊國家斡旋:
先是公布水文模型,證明我國境內取水僅占全流域0.3%,而印度80%的水源來自本地降水;
還承諾雨季蓄洪降低阿薩姆邦洪災風險30%,旱季補水保障灌溉,并建立實時水文共享平臺;并與孟加拉國簽署《防洪-供電協議》,承諾投產后以0.03美元/度電價輸電(低于印方的0.08美元電價);
不僅用電便宜,孟加拉國還受益于防洪,所以他們開始公開支持大壩的建設。
對于環保方面,我們放棄高壩方案,采用低壩+隧洞引水,地表擾動減少90%;保留30%天然河道作為魚類洄游通道;280億元專項生態基金用于植被修復與物種保護。
最大的轉折來了,2024年,印度來了個神助攻,在印巴沖突中截斷印度河上游,好家伙,人家還沒建大壩呢,你就在那邊哭喊怕人家截留,你印度就先用起來了?
你還有什么臉面喊道德?!
外部掃清障礙,內部攻克難關,進展就開始提速起來:
該項目在2024年12月獲得核準,僅3年的環評,直接創下重大工程審批速度紀錄;
2025年4月成立副部級“中國雅江集團”,列央企名錄第22位。
其首任掌門直接任命國家能源集團原總經理余兵,翻看其履歷不難發現,他曾在水電開發(華電)、跨境協調(能源局)任職,可謂完美人選。
終于到了25年7月19日,雅魯藏布江水電站正式開工,路透社稱為“人類工程史上最復雜的綠色能源革命”,篳路藍縷,終成大器!
四、重塑南亞格局
我們的水電站建成后,會直接向尼泊爾、孟加拉國輸電,這將打破印度對南亞小國的能源壟斷,孟加拉國40%電力缺口將會得到極大地緩解。
同時,我們的5級梯級電站具備精準調控下游流量的能力。旱季增流、緩解干旱,雨季蓄洪削峰,減輕洪災,做到真正的造福人類。
反觀印度一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這兩年甚至用斷流威脅巴基斯坦,高下立判。
另一個例子就是約旦,最近伊朗反擊以色列發射的導彈被約旦攔截了幾枚。有些人不太理解,同樣是阿拉伯國家,為何約旦會幫以色列?
原因之一就是,約旦的水資源嚴重依賴以色列。
而我們這個水電站真正的軍事意義則是,為邊疆提供穩定的供電,這樣,邊防哨所、雷達站就有了永不中斷的電力支撐。
此外,該地距中印實控線僅20公里,再加上川藏鐵路、派墨公路等運輸網絡,邊疆的后勤補給時間將大大縮短。
五、能源安全
我們國家的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尤其是到了AI時代,對電力的消耗就更大了。
該水電站每年可替代9000萬噸標準煤,每年減排二氧化碳3億噸,英國全年的工業碳排放總量。3000億度的發電量相當于上海(1984億度)+ 深圳(1280億度)這兩個超大城市的的年用電總量,約滿足3億人的用電需求。
隱士記得,經常有人拿這張朝鮮半島的圖來對比兩邊的發展。
巧了,世界首富馬斯克也發了過這個圖。
對比美國,我們發電量是其兩倍多,當然了,算人均的話還是有差距的。
但在50年前、40年前,誰敢想象中國的發電量比美國多?
隱士清楚地記得,父親曾無數次跟我念叨,年輕時候的夢想是頓頓吃上白面饅頭。
所以,要對祖國的發展多一點耐心,你看曾經認為“不可思議”的超級工程,這不也走進現實了嗎?
六、結語
我國視水資源為發展資源,從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再到紅旗渠和三峽,數千年來都是為了人民而治水、用水,講究個“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反觀印度,視水資源為霸權工具,用零和博弈加劇區域緊張。
其實印度的真正挑戰并非是“水威脅”,而是能否擺脫“種姓制度”和殖民思維。
請相信,合作洪流終將沖垮對抗的堤壩,印度大可不必故步自封。
我們建設水電站,是造福我國和附近國家的百姓,是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然了,隱士說的“第九大奇跡”只是個人觀點。
但隱士覺得,我們在青藏高原激流中點亮半個亞洲的故事,必將與金字塔的落日、長城的烽火同列人類文明史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