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AI像一場席卷全球的科技風暴,成為科技圈最強共識。國內外巨頭與創業公司紛紛砸下重金,集體押注這片賽場。但在喧囂的投入背后,一個直擊行業痛點的問題浮出水面:燒了這么多錢,真有人賺到錢了嗎?
硅谷最近流傳的一份榜單,給出了令人振奮的答案?!绊敿饩鍭INative公司排行榜”顯示,多家AI初創公司催生出“超級員工”——單個員工平均創收166萬美元。其中AI獨角獸Midjourney堪稱典范:40人的團隊創造出5億美元年收入,折算下來,每位員工每月能為公司帶來747.5萬元人民幣的業績。這種“小團隊+大產出”的模式,打破了“AI只有燒錢沒有盈利”的刻板印象。
目光轉向國內,AI的“變現信號”也在逐漸清晰。從2023年開始,百度、阿里、騰訊等大廠就在財報中頻繁強調AI的戰略地位;今年一季度,它們更是集體釋放利好——“AI相關業務帶動營收快速增長”的表述,讓不少從業者認為大廠AI已從“投入期”邁向“兌現期”。
但真相或許比口號更復雜。選取百度、阿里、騰訊、科大訊飛等九家近兩年持續加碼AI的公司觀察發現,AI變現的“清晰度”差異顯著。部分大廠會單獨披露AI相關營收及增速,比如科大訊飛在財報中明確提及“AI學習機等硬件產品收入同比增長30%”;而有的企業僅籠統表示“增長由AI帶動”,具體數據始終模糊。字節跳動雖未上市缺乏標準化披露,但從抖音的AI特效、剪映的智能剪輯功能來看,其AI能力已融入產品生態,只是變現路徑仍需時間驗證。
更關鍵的是,AI業務的“投入與產出比”始終是本糊涂賬。大廠的AI研發費用大多計入整體研發支出,相關收入又常與傳統業務綁定——比如百度文心一言的收入可能包含在云服務中,阿里的AI推薦算法收益體現在電商營收里。這種“你中有我”的現狀,讓外界很難精準判斷AI業務的實際盈利情況。
不過,一些積極信號正在浮現。華為的AI芯片通過云服務實現商業化落地,美圖的AI修圖功能帶動會員訂閱增長,昆侖萬維的AI大模型開始產生API調用收入。這些案例證明,AI并非只能“燒錢”,只要找到與業務場景的結合點,就能釋放商業價值。
在這場全民AI競賽中,有人像Midjourney一樣提前摸到了變現密碼,有人還在投入期等待爆發,也有人可能陷入“為AI而AI”的誤區。但可以確定的是,當喧囂散去,真正能讓AI產生價值的,從來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對“AI能解決什么問題”的清晰答案。無論是小而精的創業公司,還是體量龐大的大廠,最終都要接受市場的檢驗——畢竟,能賺到真金白銀的AI,才是有生命力的A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