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你個問題,你覺得現在還有哪個國家敢站出來,硬懟中國制造?
結果還真有。歐洲,這個曾經靠工業革命起家的地方,現在一邊被高通脹和低增長拖住了腿,一邊還不忘對中國電動車和電池擺出一副你不給我技術我就不給你市場的架勢。
你沒看錯,歐盟最近的動作,就是明晃晃地擺出一個前提:中國企業如果想在歐洲投資建廠,必須轉讓核心技術。不轉讓?不好意思,連地皮都不給你批。
我看到這話時,第一反應是:歐洲不是自由市場經濟的教科書粉絲嗎?不是天天講規則、講透明、講公平競爭嗎?這突然玩起強買強賣,轉身就成了印度翻版,是自暴自棄了,還是另有盤算?
我查了下。
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全球第一,其中出口到歐洲的比例超過36%。而在歐洲本土,2022年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新能源車銷量增長放緩,甚至出現市場飽和苗頭。對比之下,中國品牌從比亞迪到蔚來,再到寧德時代的電池,都正在歐洲市場加速擴張。
也就是說,中國新能源在歐洲的存在感,已經讓人坐不住了。
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其實從去年就開始醞釀,今年更進一步直接劍指中國電動汽車。從6月起,對中國幾家頭部車企征收臨時性高額關稅,寧德時代、比亞迪都在名單里,甚至不惜公開宣稱:這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產業鏈安全。
你品。
明面上說是安全,實則是我們養不活自己企業了,能不能你給點技術,讓我們再續幾年命。
就像當年他們教訓印度那樣,現在轉過頭來模仿印度市場換技術那一套。先讓你覺得有合作機會,再用政策限制、輿論引導、法律障礙慢慢套牢你。等你真把產線建好,專利注冊,供應鏈都投下去了,他們一個技術壁壘、一紙環保條例,就把你趕出門外。
連印度都玩膩的套路,歐盟現在拿出來當殺手锏,說明他們真沒什么別的招了。
問題來了:中國真稀罕在歐洲建廠嗎?
我翻了一圈最近的外資回報數據。歐洲制造業投資回報率近年來持續低迷。以德國為例,2023年全年制造業整體利潤率跌破3%。法國更夸張,疫情后連續三個季度出現制造業負增長,能源價格高、勞動力成本貴、罷工頻發、政局不穩——這是吸引投資的地方?
反觀國內,中國工信部數據顯示,僅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新能源整車銷量同比增長30%,出口增長超過80%,上下游鏈條利潤充沛。中國現在最不缺的,恰恰就是資本和規模。
所以問題變成了:為什么非得去一個回報低、政策不確定、還逼你交出核心技術的市場冒險?
有網友說得直接:這是你掏錢、你給技術、你搭建產業鏈、你還要被別人監管的投資計劃。最后他們技術拿到了,工廠也轉手了,你還背上一堆環保輿論。
你說這不是陪著笑臉送紅包,還得求他別打你嗎?
現實其實很清楚。歐洲需要中國技術遠遠超過中國需要歐洲市場。
以寧德時代為例,2024年初其電池技術已經迭代到第五代磷酸鐵鋰體系,能量密度提升、成本降低、循環壽命遠超歐洲現有產品。德國大眾雖然擁有產業經驗,但在固態電池領域研發落后至少三年;法國雷諾直接喊話我們需要中國技術幫助我們轉型。
這不是對等談判,這是單方面索要。
你問中國會不會交出技術?我只能說,如果真有人還相信技術換市場的神話,那得問問2012年被逼轉讓高鐵技術的西門子,它如今在中國還有多少話語權。
技術一旦給出去,不僅是喪失話語權,更可能是親手扶起一個新對手。
中國企業早就不缺市場,而是需要規則確定性、產業鏈穩定性和長期信任合作。
歐洲這步棋,是不是下錯了?我不知道他們內部有沒有爭論,但中國這邊的反應已經很冷靜了。
比亞迪宣布加碼東南亞和中東市場,寧德時代布局南美和非洲,甚至土耳其和匈牙利都成了繞開關稅的跳板。歐洲市場的吸引力還在嗎?可能還剩一些慣性,但顯然已經不夠支撐中國企業把核心押上去。
我想了一個晚上還是沒想通:在全球都在爭搶新能源紅利的時候,歐洲為什么要用這么粗暴的方式,把原本愿意帶著技術來投資的合作方逼走?
是經濟焦慮到頭了,還是產業政策真的失控了?
這個問題,我想不通。你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