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電動汽車談判,陷入僵局!對中方提出的“最低進口價”方案,歐盟仍舊沒有答應。為什么呢?因為歐盟想要更多。
它真正想要的是,中國車企直接對歐盟轉讓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以及相關產業鏈技術。只有同意轉讓技術,中國車企才能進入歐盟合資建廠,否則,直接以超高關稅,拒絕進入歐盟市場。
那為什么中方不能同意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也以合資方式,引入大量歐洲車企。二者有什么區別呢?這期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中國只做出了合資占股的限制,并沒有強制要求歐洲車企,對中國轉讓核心技術。我們只是把歐洲車企,歐洲汽車供應鏈引進來,以豐富中國的汽車產業,促進當地就業。至于核心技術?那都是歐洲車企百年積累,大家各憑本事。
由于中國汽車產業起步晚,基礎薄弱,在長達40余年的時間里,本土車企幾乎都被歐洲車企所吊打。哪怕是合資車,國有車企也只能分50%的利潤,半點核心技術都拿不到,完全被外資所掌控。尤其是核心專利,幾乎完全掌握在外資手里。
那中國車企是怎么打破這種局面的呢?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直道超車。像奇瑞、長城、吉利等車企,都是選擇直道超車,死磕燃油車三大件技術。經過30余年的刻苦攻關,奇瑞發動機返銷日本,長城也憑借燃油車技術,打入澳大利亞、俄羅斯以及巴西等市場。
吉利呢?就靠資本并購,買下沃爾沃后,把沃爾沃的安全技術,平移到了吉利的身上。到今天,很多人只看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大爆發,卻忽視了,在傳統燃油車領域,中國同樣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中國一年對外出口500萬輛汽車,其中440萬輛都是燃油車。
第二個,就是彎道超車了。繞過BBA的油車專利墻,中國造車新勢力迅速崛起。比如問界汽車,靠M9、M8兩款車,就吊打了寶馬X5,奔馳GLE以及奧迪Q7等。理想也用L家族三大爆款車,年銷超過50萬輛,無限逼近于BBA的在華銷量了。在平價車領域,比亞迪則是一騎絕塵,反超大眾、豐田、本田等。
這些突破,都不是靠西方技術轉讓,而是靠中國車企的自主創新。可歐盟呢?它不想埋頭苦研,而是直接摘桃子。這就太過分了。歐盟要求,中國直接轉讓動力電池技術,再去歐盟合資建廠。
可一旦歐盟本土公司掌握了核心的動力電池技術,憑什么還跟中國公司合資呢?這本就是悖論。你交出了自己的最強籌碼,你就沒有籌碼了。按正常的市場競爭邏輯,歐盟應該抄中國的作業。可以合資建廠,但核心技術保留在中方,然后,歐洲企業自力更生,自主突破,相互競爭,憑本事打敗中國公司,而不是強制轉讓核心技術。
中國車企埋頭苦干了40余年,才有今天的成果,豈能拱手讓給歐盟?面對歐盟的強制索取,中國也不必妥協。原因很簡單,歐盟有27個成員國,每一個成員國都有自己的利益。
像匈牙利,就撇開歐盟,直接引入寧德時代電池工廠。法國也通過合資模式,引入中國“遠景能源”超級工廠,各自持股50%。至于核心技術?則完全由中方掌握。西班牙則是引入奇瑞,直接建合資工廠。這座合資工廠,也不涉及核心技術轉讓,而是從中國進口零部件,到西班牙組裝,貼上新標,再上市。
我們不反對合資,但反對技術掠奪!如今,形勢反轉,在這種電動化革命中,歐盟車企也需要埋頭苦干,奮起直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