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翻翻老黃歷,大暑其實有“三重身份”——它是夏季的壓軸好戲,是農家的期待日子,更是“轉運祛邪”的吉祥頭。古人講“暑,煮也”。意思就是,天地像個大蒸籠,把人蒸得骨頭縫都冒汗,但同時也把鬧騰的晦氣一舉蒸走。巧合的是,大暑這一天也常常是“頭伏”里最難熬的時候,濕氣正盛。家家曬龍袍,說穿了,就是用“天陽火”把被褥衣物里的濕晦都消殺掉,再慢慢把好運、吉氣一點點納回來。
“曬龍袍”可不是胡編的趣話。舊時王朝,皇帝在大暑前后要把珍藏的朝服、蟒袍拿出來曬一曬,寓意國泰民安、清祛災患。民間效仿,取為自家的“龍氣”,講究多一層吉利。湖南、湖北、江西一帶,老人常念叨:“大暑曬被,晦氣遠去,家運順達?!边B清人紀曉嵐都曾在筆記里記載——“大暑之日,市井人家,曬衣晾褥,謂可驅病邪。”
這一日,不止要曬衣物。廣東潮汕有“曬書畫”傳統,書籍古畫要搬到窗下或廊道透一透天陽之氣,書生們說這是“滿卷春光藏日頭”。江蘇無錫人則會把舊時銅錢、飾品一同掛在屋外,取“曬福運、招新財”的好盼頭。
“曬龍袍”本身也帶有一份幽默。不是家有皇帝,人人卻盼一份龍氣護體、吉祥安康。這種講究,是中國人用家常的方式,和自然、神明打個招呼,自己做自己命運的主角。
大暑食俗:“三食二喝”,煙火應時更安心
說到大暑時節,嘴里的滋味比天氣還復雜。這一天,老講究素來講“清補不燥,潤燥生津”,既有祛濕防暑的用心,也有慰藉人心的順口。
一,食伏面
大暑時,北方講究“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但頭伏剛過,今天正趕上“二伏面”的好時機。中午太陽正烈,母親早早搟好家常面,拌上絲絲青瓜、胡蘿卜,一大勺熟花生碎撒上頭,最后提一筷子辣油香。平淡里透著清涼,一口下去暑氣也松弛下來。北方有句老話:“大暑吃面,入伏驅濕”,說的是用粗糧細面安頓夏日的胃口。
簡易做法:普通面條煮熟過涼,拌入切好的黃瓜、胡蘿卜絲,撒上花生碎和香菜,淋熱油激香,適量醬油、少許陳醋,拌勻即可。
二,冬瓜老鴨湯
江南一帶,大暑少不了一鍋老鴨湯。鴨肉利濕不燥,冬瓜家常清爽。父親總愛選膘肥的土鴨,去膻味后加上厚切的冬瓜,籠著火慢慢燉。湯里沒有復雜調料,只需生姜片提味。等到中午,滿院子香氣,喝上一碗,酷暑便溫柔了許多,總覺得這人世間,再熱也有溫柔可尋。
簡易做法:老鴨半只切大塊,焯水備用。冬瓜去皮切厚片。鍋中加適量水,放鴨塊、冬瓜和生姜片,大火煮開轉小火慢燉一小時,少量鹽調味。
三,綠豆粥
廣東和福建這頭,綠豆粥是大暑不可少的老朋友。熱烘烘的日子里,晚飯后必有一碗綠豆粥。米熟豆綿,透著微甜,包裹著兒時納涼的回憶。吃上一碗,汗水和暑氣仿佛都能消融。外婆總說,夏天的家,只要有一鍋綠豆粥,就有力量熬過三伏天。
簡易做法:綠豆提前泡發,與大米按1:2比例,加足水一同下鍋,小火慢熬至豆酥皮開,糖只放一點點提味,溫熱即食。
四,清炒莧菜
有俗語說,“六月莧,最好看”,菜攤上的莧菜正當季。紫莧、綠莧交錯,拿來燒湯、清炒都鮮嫩。老家吃莧菜講的是個爽利勁,鍋里熱油爆蒜,把莧菜飛快一炒,加點鹽,它就像盛夏時節的一抹清風,清爽不膩,特別順口。
簡易做法:莧菜擇凈切段,鍋中熱油爆蒜片,下莧菜大火快炒,加鹽,剛斷生即出鍋。
五,蓮子百合糖水
酷天酷暑,也要點“甜頭”打底。廣東、閩南最愛蓮子百合糖水。蓮與百合,皆寓團圓、安寧,甜潤中帶著清芬,是家常夏天的治愈法寶。外頭再熱,家里有一鍋冰鎮糖水,孩子們轉瞬就“活過來”了。
簡易做法:干蓮子、干百合提前泡軟,入鍋加足水大火煮開,小火煮至軟爛,出鍋前加冰糖攪勻,自然冷卻或冰鎮皆可。
“三食”:主食吃面,喜歡鴨湯、綠豆粥,正應節氣,安頓心身。“二喝”:暑天多喝白開水、綠豆湯,排汗消暑,透著老理兒:“大暑喝湯水,曬衣納新氣”。
歲歲大暑,年年曬龍袍。父母的雙手,孩子的歡笑,整整齊齊掛在院落的衣繩上——酷熱里,也藏著早秋的殷盼與來日的好運。不只是為了祛一時濕氣晦氣,更藏著煙火人間里對生活的珍重和對家人的守護。
日常生活,就是一場每天都能重啟的美好。曬龍袍,曬被褥、曬書畫,就像是給自己和家人攢一口氣,托付一片光。或許,幸福就是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為相愛的人增添一份踏實和底氣。
“曬一件龍袍,守一季平安,日日有盼頭,歲歲有安常?!?br/>“烈日如火,炊煙溫柔,一屋子的熱氣騰騰,才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歲月?!?/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