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原本是敘利亞的新英雄,結果短短數日就淪為眾矢之的,全因誤判時局,貿然南下,引爆德魯茲人慘案,還讓以色列有了堂而皇之軍援的理由。
原本敘利亞好像要重新整合統一,結果這一沖動之舉,竟把國家送上了分崩離析的路。
局勢變化太快,讓人始料未及——當所有人都還沉浸在沙拉推翻阿薩德的“勝利”狂歡時,一場血與火的報應就已經悄悄逼近。
事情得從去年的那場權力更迭說起。
很多人沒想到,阿薩德幾十年的鐵腕終于在2024年底倒下,而帶頭崛起的,就是那個讓人褒貶不一的沙拉和他的沙姆解放組織。
推翻阿薩德,沙拉成了新一代國家代言人——至少,從新聞、從社交媒體上看,沒人能動搖他的聲勢。
推舉他上位的,是痛恨舊體制的遜尼派,過去憋了太久,這一回終于掌權,他們替沙拉喝彩,視他為英雄。
可這個光鮮的表象之下,分裂的種子早已悄悄埋下。
阿薩德時代最得寵的阿拉維派和德魯茲人,如今被視作“前朝余孽”。
沙拉的新政府里,沒給他們多少話語權——實際掌兵權的都是遜尼派武裝勢力。
這本就是場贏家通吃的游戲,敘利亞社會的裂痕在權力重組后露出真容。
半年多來,沙拉的過渡政權不斷派兵進逼阿拉維派和德魯茲人的地盤,打著“統一、恢復秩序”的旗號,實際上是不折不扣的清算。
這其實早已讓地方部族、少數民族神經緊繃,只是外人未必能體會那種背水一戰的痛苦。
7月12日的一天,敘利亞政府軍又沖進德魯茲族聚居的蘇韋達省,說是“恢復秩序”,但很快演變成激烈交火,18名政府軍當場陣亡。
對于當地人來說,這一天就是噩夢的開端。
短短一天,沖突急劇升級。
蘇韋達的德魯茲武裝和貝都因部落徹底撕破臉,一場血腥對決爆發。
據說,短短數小時內死了將近250人——這比許多國際新聞頭條當天報道的其他國家安全事故加起來都多。
殘垣斷壁、嗡嗡作響的無人機、喊殺連天的巷戰,普通人只能藏在自家地下室瑟瑟發抖。
彼時彼刻,敘利亞的統一在現實和心理上同時“分崩離析”。
以色列的出現,可以說是給這團亂麻又添了一把火。
平心而論,以色列向來對鄰國內亂抱著“不出手才怪”的心態,但這次卻找了個極其堂皇的理由——保護德魯茲人。
7月14日,以色列突然高調宣布軍事介入,強勢介入蘇韋達沖突。
16日,甚至還直接空襲敘利亞國防部和總統府周邊。
這波操作,真是打得沙拉措手不及,也讓世界震驚。
可以想象,在以色列戰機呼嘯而過的夜色下,沙拉內心的慌亂——從掌舵者到被動應戰,世事有時候就是這樣無情。
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毫不掩飾要“抹掉”沙拉政府的決心,連著幾天放話:只要敘利亞官方軍隊還在蘇韋達,打到掉頭為止。
沙拉這時候終于發現,曾經的自信不過是一層脆弱的盔甲。
7月17日,他面向全國發表講話,首句就是對以色列的強烈譴責,但“聲援”歸“聲援”,實際動作卻讓所有擁躉大跌眼鏡——也就是這一天,沙拉宣布敘利亞軍隊“即刻撤出蘇韋達”,把安全責任“交給地方宗教首腦和民兵”。
細想,這意味著什么?
不僅是一次撤軍,更是權力與尊嚴的雙重喪失。
從那一刻起,他的支持者變得沉默,反對者反倒嗓門更大——沙拉一下子從“救國英雄”變成了被罵的“國家罪人”。
局勢到了這個地步,外部大國的態度尤為重要。
美歐向來說話曖昧,這一次也不例外。
7月17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嘴上說“不支持以色列在敘利亞的行為”,轉頭又跟雙方都通了氣。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更是輕描淡寫:沖突“馬上結束”,完全套用老一套敷衍說辭。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倒是罕見地說了句重話:“以色列嚴重侵犯敘利亞主權”,可是安理會接連幾次緊急會議,最后都不了了之。
世界上,又有幾個人會真的在意底層敘利亞人的死活?
更扎心的是,以色列得了個道義人設。
有人說, “以色列不會丟下自己的盟友”,就像他們從不放棄任何被俘士兵或人質。
這樣的舉動,或許在中東能換到些許民心——他們幫德魯茲,至少比沙拉政府“血洗”自己人民看起來有底線。
不得不說,戰爭到頭來,輿論也是比子彈更傷人的“武器”。
現實還更復雜。
中國外交部早就在警告,沙拉新政權“被三股勢力滲透”,如今撤兵更像是變相向以色列妥協——沙拉其實是被各方同時推翻了兩次,第一次是推翻了阿薩德,第二次是活生生被自己人和國際社會打個措手不及。
有個朋友問我:“他這撤軍,是自保,還是認輸?
”我苦笑著說——怕只怕兩者皆是。
回頭看,沙拉這波操作跟當年的利比亞真有幾分像。
當年卡扎菲明明在臺上那么久,說倒就倒,最后還被當街處刑;沙拉這次更是快刀斬亂麻地讓自己從民族英雄跌成民族罪人。
還有人聯想到2003年美軍攻打伊拉克:美國打著“消滅大殺器”的旗號滅了薩達姆,結果伊拉克整個社會十幾年來再沒真正好過一天。
現在敘利亞也許不至于像伊拉克那樣“徹底灰飛煙滅”,但表面統一、實際分裂、外部勢力撒歡插手,是板上釘釘的現實了。
如今最新進展是,7月18日,以色列居然允許敘利亞安全部隊48小時內“有限進入”蘇韋達地方,名義上是“恢復安全”。
這種“口頭允許”,說白了就是把敘政府當成看門狗隨便調遣,敘利亞的主權尊嚴眼下已稀薄得像北非沙塵暴。
沙拉政府的實際權威在削弱,他未來日子不光難做,說不準什么時候就成了“下一個卡扎菲”。
這幾十年,敘利亞人一直生活在不斷的內亂、撤軍、外來干預之中。
每一次國際新聞提到這個國家,背景板上必然配著煙塵和破敗。
對于普通敘利亞家庭來說,無論是阿薩德還是沙拉,日子都沒有本質改變——小孩還是得在斷水斷電的工棚里做作業,大人們每天只能希望明天沒有炸彈落在家門口。
沙拉的成王敗寇故事,說到底,是無數平民新傷舊疤里的又一道口子罷了。
朋友聊起眼下的敘利亞,不禁黯然。
英雄和罪人的距離,往往只在一個決策失誤之間。
沙拉這個人物,原本寄托了眾多敘利亞人的復興希望,現在卻像一根風中草。
一個“自信爆表”的時刻,換來整個國家的危機與分裂。
我有時真的很疑惑:權力場上的豪賭,最終買單的,怎么又是那些沒有選擇的普通人呢?
發達國家的中東政策,向來如同一場疏離卻危險的合謀。
美歐嘴上勸和,心里卻只盼著中東永無寧日,西方記者半年后會忘掉敘利亞的死亡數字,也許只在年底小結時提一句“前途未卜”。
而那些剛剛經歷家園被毀的蘇韋達農戶,今夜還在自家廢墟里數著手指,盼著明天會不會有一線希望。
一將功成萬骨枯。
沙拉的故事再次提醒我們,弱國無外交,內訌無寧日。
世界會關注他幾天:又一個中東政權如流星隕落,光輝散去,留下襤褸滿地。
這結局讓人唏噓,也讓人警醒:當你自以為是世界中心時,你可能已是在別人的陰影里起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