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中國制造走到今天,不靠誰施舍,也不怕誰打壓。
7 月 18 日,在南非德班舉行的 G20 財長會議間隙,G7 成員國私下召開小會議,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上來就炒作中國所謂“產能過剩”還說“中國制造就是垃圾產品。”
這一言論,不僅讓國際輿論嘩然,更成為中歐經貿關系的又一根導火索。
與此同時,歐盟公布了對俄羅斯的第18輪制裁,名單中,赫然出現十余家中國企業、兩家中資銀行的名字。
一邊是地緣政治,另一邊則是產業博弈。本質只有一個:中國制造走到了讓人坐不住的程度。
歐盟借制裁俄羅斯“順手打壓”中國,外交部強烈反擊
7 月 18 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成員國已就對俄羅斯第 18 輪制裁方案達成一致。
馮德萊恩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此輪制裁主要打擊 “俄羅斯戰爭機器的核心”,包括銀行業、能源業與軍工產業,還包括新的動態油價上限機制。
且對俄施壓仍在繼續,制裁將持續至俄烏沖突結束,并以 “莫須有” 的罪名制裁兩家中國金融機構。
歐盟方面聲稱,中企“繞道向俄羅斯提供技術產品”。但也提供不出任何證據。
說白了,這是要一箭雙雕——一邊打壓俄羅斯,一邊順勢敲打中國。
這不是第一次了。自2023年以來,歐盟就多次借“援俄”之名,將本不相關的中國企業拉入制裁名單。
去年6月,歐盟第11輪對俄制裁中,首次將中國公司納入其中,理由同樣是“為俄規避出口管制”。但至今未公開任何調查細節,也未提供任何確鑿證據。
到了第13輪、第15輪,類似操作不斷上演。每逢對俄制裁升級,總有中國企業“被牽連”。
這背后,邏輯并不復雜。
俄羅斯是“借口”,中國是“目標”。
針對歐盟在第 18 輪對俄制裁中列入部分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做法,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7 月 21 日稱,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中方一貫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歐方做法對中歐經貿關系和金融合作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中方敦促歐方立即停止錯誤做法,并將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正當合法權益。
此外,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 19 日也強調,中方就烏克蘭問題堅持勸和促談,從未向沖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出口。
而這不是孤例,而是連環出擊。
德國財長“口無遮攔”,背后是制造業壓力的集中爆發
據路透社 7 月 18 日報道,在德班 G20 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G7 財長借機單獨召開了會議。
會后,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在記者會上表示,G7 誓言遏制中國經濟影響力,同意集體加大力度應對所謂 “產能過剩” 問題。
他還稱,“G7 內部已達成共識,我們將發揮帶頭作用,研究如何對垃圾產品采取更有力的行動”,美媒稱他所指的 “垃圾產品” 是在歐洲越來越普遍的中國產品。
這番話不是單純的情緒發泄。林德納口中的“共識”,正在轉化為具體行動。
G7不僅討論了對中國產品設置貿易壁壘,還計劃建立“去中國化”的供應鏈。
這番言論背后,是德國傳統制造業的巨大焦慮——來自“中國制造”的威脅。
林德納還專門提到德國汽車工業正被中國新能源汽車“蠶食”,而德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岌岌可危”。
德國制造,正經歷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機。
過去幾十年,德國在機械制造、汽車、光伏、電氣設備等領域,幾乎就是“工業教科書”的代名詞。
“德國制造”長期站在全球制造業的金字塔尖,講究質量、工藝、穩定性,是歐美市場的首選。
但這套體系,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2024年上半年,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同比增長超過30%。
而且,在光伏組件、儲能設備等領域,中國不僅在價格上具備優勢,技術上也不再是“追趕者”,而是“引領者”。
歐洲不少能源企業、建筑商主動選擇中國制造,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好用、可控、交付快”。
這才是讓德國制造“破防”的真正原因。
德國高層看得清楚,產業的重心正在外移,傳統優勢正在消退。
他們說“產能過剩”,說“傾銷”,說“系統性威脅”,但回避一個最現實的問題:
中國制造的崛起,是產業升級的結果,是全球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
G7會議臺下,韓國與澳大利亞應邀參與“對華防線”的新部署
本次G7會議雖然是七國集團的內部事務,但臺下的參與者不止七國。
韓國與澳大利亞應邀出席了部分閉門討論會。
據彭博社報道,這兩國雖非G7成員,但在會議中就“如何降低對中國在稀土、鋰、鈷等原材料的依賴”提供建議。
這意味著,G7正試圖擴展其“去中國化”的陣線,拉攏亞太盟友共同布局資源和制造產業鏈。
林德納在會后向媒體透露:“我們深入討論了中國在礦產資源控制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如何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體系。”
這不是簡單的合作,而是一次有戰略考慮的供應鏈布局。
可他們能成功嗎?
稀土、鋰、鈷這些詞,背后不是元素周期表,而是全球新能源產業的命門。
中國目前掌握著全球超60%的稀土精煉能力,是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材料供應國之一。
這些資源不是天然壟斷,而是幾十年資源整合、技術演進和產業升級的結果。
G7想要“去中國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澳大利亞雖然是鋰礦大國,但缺乏深加工能力;韓國有電池技術,但依賴中國原料;日本有制造傳統,但成本高企。
這就是現實——你可以不喜歡中國制造,但你暫時離不開它
“產能過剩”與“垃圾產品”,是西方政治焦慮的遮羞布
“產能過剩”這個詞,從去年起就在西方媒體和政界中頻頻出現。
它的潛臺詞是:中國生產太多,壓垮了別人,且認為中國產能是靠補貼堆出來的。
但事實上,中國制造的產能是通過市場競爭、技術突破和規模效率形成的。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曾表示,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優勢是靠真本事獲得的,是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塑造的,而不是靠政府補貼形成的。
不是因為別國不讓中國賣,而是因為消費者更愿意買。
所謂“垃圾產品”的標簽,也早被現實打臉。
在非洲、中東、東南亞,中國制造的家電、汽車、太陽能設備成為數億普通家庭的首選。
這些產品能用、耐用、價格合理。
西方消費者從“排斥中國制造”到“主動選擇”,不是意識形態的勝利,而是市場規律的體現。
德國財長的言語攻擊,更像是產業劣勢下的情緒失控。
德國財長的一句“垃圾產品”,暴露的不是中國產品的問題,而是西方產業焦慮的冰山一角。
歐盟的制裁,也不再是“技術性動作”,而是帶有明確政治意圖的系統性施壓。
但世界運行的邏輯,從來不是靠標簽定義勝負。
市場說了算,消費者說了算。
中國制造不靠施舍,只靠實打實的技術、效率和完整的供應鏈。
德國可以不高興,歐盟可以打壓,但市場不會說謊。
真正的“清零”,不是清除對手,而是清空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