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到24小時,全世界就見證了一場政治命令是如何改寫商業邏輯的。
微軟寧可冒著700億美元營收風險,也要火速切斷與中國工程師的合作關系,這種"閃電式表態"背后,藏著美國對技術脫鉤的極度焦慮。
到底是什么,讓世界第一強國對幾個碼農如此恐慌?當技術被政治綁架,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閃電式表態:24小時改寫的游戲規則
赫格塞斯的一條社交媒體,就像投入湖中的石子。7月18日下午,這位美國國防部長在個人賬號上發布視頻聲明,要求對所有政府承包商進行為期兩周的審查。
聲明的核心內容很直接:確保沒有中國工程師參與美國國防部的任何云服務項目,哪怕是間接參與也不行。微軟的反應速度,讓人見識到什么叫政企一體化。
克里斯·赫格塞思
7月19日上午,不到24小時。微軟公司發言人弗蘭克·肖就在官方平臺發表聲明:即日起停止任用中國籍技術人員向美軍方提供協助。
這種配合默契程度,說是"夫妻檔"都不為過,政府一聲令下,企業秒變乖寶寶。可這種"表忠心"是有代價的。
微軟2025財年第一季度營收達到700億美元,其中超過25%來自政府合同。Azure云服務業務更是微軟向政府和軍方提供技術支持的主力部門,貢獻了超過四分之一的收入。
失去中國工程師的技術支持,意味著項目推進速度將大大放緩,成本也會顯著上升。但微軟還是選擇了政治正確。因為在這場博弈中,錢可以不賺,但政治覺悟絕不能掉線。
這就引出了第一個讓人發毛的問題:這套政企聯動機制,還要在哪些領域復制粘貼?
恐慌背后:當超級大國患上"技術焦慮癥"
美國這次為什么急成這樣?表面原因是一篇調查報道搞的鬼。美國調查新聞組織ProPublica最近發布文章,質疑微軟的"數字護衛"計劃存在安全漏洞。
什么是數字護衛?說白了就是找一群退役軍人當"中介",讓他們監督外籍工程師的工作。中國工程師不能直接接觸敏感系統,只能通過這些"護衛"復制粘貼代碼。
ProPublica的擔心是:這些退役軍人大多不懂技術,萬一中國工程師在代碼里藏點什么惡意程序,他們能看出來嗎?
但深層原因,是美國對中國技術突破的戰略焦慮。Deepseek的橫空出世,把硅谷那些精英嚇了一大跳。這家中國AI初創公司剛一發布產品,就遭到了每秒2.3億次的網絡攻擊。
要知道,2022年美國黑客攻擊俄羅斯央行時,攻擊強度也不過百萬級,參與黑客14萬人,已經被稱為"歷史攻擊力度之最"。
相比之下,針對Deepseek的攻擊簡直是"降維打擊"。這種恐慌還體現在政治表演上。
共和黨議員湯姆·科頓立即給赫格塞斯寫信,要求提供雇用中國籍人員的承包商名單。信中措辭嚴厲,稱"中國的網絡能力對美國構成最具侵略性和危險性的威脅之一"。
政客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能拉選票的恐懼??祁D這種反華急先鋒,長期在國會推動限制中國科技人才的法案,這次又找到了新的政治彈藥。
最要命的是,科技巨頭對政府合同的高度依賴,讓它們在政治壓力面前毫無討價還價的能力。微軟這種體量的公司,政府合同比什么都重要,商業自主性早就讓位給了政治依附性。
全球樣本:從硅谷到農業部的清洗運動
微軟的"閃電表態"不是孤立事件。就在同一時期,美國農業部也開始了自己的"大掃除"。據消息透露,農業部解雇了約70名外國合同制人員,其中多數為中國籍博士后研究人員。
這些人本來在農業、食品安全、生物環境等領域從事科研工作,距離軍事敏感領域十萬八千里。但在"國家安全"的大帽子下,連研究土豆的博士后都成了"安全威脅"。
更荒誕的是,農業部在過去一年已經流失了超過1200名員工,占其總人數的17%。其中大部分是技術崗位和研究崗位,這種"自殘式"的人才流失,對美國農業科研的打擊可想而知。
但政治正確面前,專業能力顯得一文不值。從硅谷到農業部,"去中國化"正在變成一場系統性的清洗運動。
對比一下歐洲的做法,更能看出美國的極端程度。歐盟在華為5G問題上確實受到了美國壓力,但處理方式要理性得多。
德國最終選擇了"有限使用",既不完全排斥華為,也不無視安全關切。法國更是明確表示,不會因為國籍而歧視任何企業,只要符合技術標準就可以參與5G建設。歐洲像個夾在父母中間的孩子,左右為難,但至少還保持著基本的理性判斷。
美國的做法則完全不同。從"隱蔽排斥"到"明目張膽",從"個別企業"到"系統清理",政策升級的速度讓人眼花繚亂。
這種"選邊站隊"的壓力正在向全球擴散,盟友們也面臨著艱難的選擇。合作伙伴24小時變安全威脅,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的劇情,正在全球科技界真實上演。
技術冷戰2.0:沒有贏家的零和游戲
往前看,這場"技術冷戰"會走向何方?最極端的情況,是兩個平行的科技宇宙,老死不相往來。美國繼續在"安全"的名義下排斥中國技術人才,中國則被迫加速科技自立的進程。
創新效率會斷崖式下降,全球科技進步被迫按下暫停鍵。歷史告訴我們,這種封閉式的發展模式從來不是長久之計。也有可能出現理性回歸。
就像當年的禁酒令一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美國國防信息系統局的報告顯示,60%的國防部老舊系統依賴外包維護,其中以中國人和印度人居多。
如果五角大樓全面封殺外籍維護人員,估計不用等到中國出手,他們的系統自己就要癱瘓了。政策成本高到承受不了的時候,不得不悄悄修正,這種事情在美國歷史上并不罕見。
第三種可能,是在競爭中尋求有限合作。既要技術自立,也要避免閉門造車的歷史教訓,這是一門高難度的平衡藝術。
中國可能會在保持開放合作的同時,加速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美國也可能在發現"脫鉤"成本過高后,尋求新的合作模式。競合關系的2.0版本,可能比純粹的對抗更符合雙方的長遠利益。
對中國來說,應對策略其實很清楚。技術自立是必須的,求人不如求己,關鍵時刻還得靠自己。
多元合作也是必要的,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朋友要多交幾個。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越是對方急眼,咱越要淡定,氣急敗壞可不是大國風范。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會因為政治沖動而改變。那些違背常識的政策,終究會被現實教育。問題是,在這個過程中,全球科技進步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結語
技術本該讓世界更連接,如今卻成了分裂世界的工具,這種本末倒置讓人既無奈又擔憂。
短期的政治沖動或許得逞,但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終會讓那些違背常識的政策付出代價。
面對這種技術版"新冷戰",你覺得中國最應該做的是什么?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