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策蹇渡橋圖
這幅畫很密集,一幅小品,畫出了大尺幅的意境,構圖,可謂深遠。采用了全景式構圖,將人物、山水等元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畫面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近景著重刻畫人物和小橋,中景是叢林和平崗,遠景則是遼闊的湖天、遠山,由近及遠,空間感強烈。
畫面中,一位老者騎著毛驢,帶著書童策杖渡橋,仿佛要前往山林深處。山林深處有人家。周圍是平崗叢林,遠處湖天空闊,展現出一種靜謐、悠遠的氛圍。
“策蹇”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北魏時期,出自北魏·溫子昇《為西河王謝太尉表》:“臣聞拂羽決起,力謝摩天;策蹇載馳,功微送日,將短翮難以陵高,駑乘無由致遠”。
此后,“策蹇”在古代詩詞中頻繁出現,如唐代孟浩然《唐城館中早發寄楊使君》詩中有“訪人留后信,策蹇赴前程”。宋代陸游在《詹仲信以山水二軸為壽固辭不可乃各作一絕句》中也寫道“策蹇渡橋春雨余,亂山缺處草亭孤”。
“策蹇”,即騎驢出行。常用來表現文人漂泊途中的奔波與孤寂。古代交通不便,驢作為代步工具,比馬更常見于普通文人或游子的行旅場景。詩詞中以“策蹇”描繪旅途勞頓,暗含對前路未知的迷茫或思鄉念親的愁緒。
驢的形象質樸、緩慢,與文人向往的山林閑居生活氣質契合,因此“策蹇”常與隱逸場景結合,表達遠離世俗喧囂、追求自然寧靜的心境。此時的“策蹇”不再是奔波之苦,而是文人主動選擇的閑適漫游,體現對田園山林的向往。
如宋代楊萬里《初晴發壽安》“策蹇穿林路欲窮,竹深草長失途窮”,以“策蹇穿林”描繪在山林中隨性漫游的閑趣;沈周《策蹇渡橋圖》中“老者策蹇入山林”的意象,也正呼應這種隱逸避世的雅趣,傳遞文人對心靈自由的追求。
沈周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拒絕朝廷征召,始終隱居于蘇州吳縣,以詩畫自娛,與自然為伴。他的生活狀態本身就是“隱逸文化”的踐行者,而56歲時的他,經歷了人生的大半程,對“閑居山林、寄情山水”的感悟更為深刻。畫中老者騎驢渡橋、前往山林的場景,既是對傳統文人“策蹇尋幽”題材的延續,更是沈周自身心境的投射——通過畫面傳遞對寧靜自然的熱愛,以及在田園山林中尋求心靈安寧的人生選擇。
了解沈周看這本。
臨摹沈周的畫推薦這一本。
和沈周一起悠游林泉,觀物感興,就關注“古典讀書治學生活”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