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韓國的臉皮都是非常厚的,在他們嘴里,黑的能說成白的,有的能說成沒的。連我國傳承上千年的文化,也能被說成是韓國的,韓國人還厚著臉皮跑去聯合國申遺。
雖然大多數韓國人都認不清歷史,但是韓國有些人還是非常清醒的,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歷史學教授金在吉,擁有哈佛大學東亞歷史博士學位,近年來拋出了兩個極具爭議的觀點:
第一,華夏文明的存在可能超過一萬年,遠非傳統認知的五千年,第二,韓國在古代曾長期屬于中國的一部分。
這些言論不僅挑戰了國際學術界的共識,更在韓國國內引發了激烈爭議,甚至有人指責金在吉是學術叛徒,那么這位韓國教授究竟基于什么證據得出這些結論?
金在吉畢業于韓國頂尖學府首爾國立大學歷史系后,他又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獲得東亞歷史博士學位,回國后他在母校首爾國立大學任教,早期專注于中韓古代貿易與外交關系研究,發表了多篇被同行評價頗高的論文。
他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漢朝在朝鮮半島設立樂浪郡的歷史,通過考古發現與文獻分析探討中韓早期的政治聯系。
轉折點出現在2000年代中期,金在吉的研究方向開始明顯轉變,從相對安全的貿易史轉向更具爭議性的文明起源與中韓古代政治關系。
他先是提出中國文化超萬年論,后又公開主張韓國古代屬于中國,這些觀點迅速將他推上風口浪尖。
值得注意的是,金在吉并非嘩眾取寵之流,他的論證風格嚴謹,注重考古證據與文獻比對,但正是這種用韓國學者的身份說出中國視角歷史的學術立場,讓他在韓國國內飽受批評。
“我書寫歷史,不為煽動民族情緒,只為揭示真相。”金在吉在其著作《歷史的真相》中這樣表明心跡。
然而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當代韓國,這種價值中立的學術態度反而讓他成為眾矢之的,據報道,多所韓國大學拒絕邀請他演講,他的著作也遭到封殺。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位在韓國備受爭議的學者,在中國學術界也并未獲得全面認同,中國主流史學界雖然欣賞他對中韓歷史聯系的客觀論述,但對其華夏文明萬年說仍持保留態度。
金在吉的辦公室門口懸掛著樂浪郡銅印、漢代磚文和墓志銘等考古證據的圖片,仿佛一位堅守陣地的學者在無聲地宣示自己的學術立場。
這種姿態既體現了他對歷史真相的執著,也暗示了他在韓國學術界所處的孤立境地,那么究竟是什么證據支撐著這位“孤獨的真相追尋者”的爭議性觀點?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句耳熟能詳的表述在中國幾乎成為常識,也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但金在吉卻大膽提出:華夏文明的歷史可能遠超一萬年!這一觀點無疑是對傳統認知的顛覆性挑戰,那么這位韓國學者是如何得出這一驚人結論的?他的論證又能否經得起學術檢驗?
金在吉的萬年論主要建立在兩個支點上:一是對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的重新解讀,二是對文明標準的不同定義。
他特別強調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9000年前的七孔骨笛、碳化稻谷,江西仙人洞2萬年前的陶器碎片,湖南玉蟾巖1.2萬年前的古栽培稻,以及浙江上山文化的定居村落遺址。
在他看來,這些發現表明華夏大地上早在萬年前就出現了相當復雜的文化形態,有音樂、有農耕、有定居生活,這已經具備了文明的雛形。
文明不一定非得有文字或者城市才算,金在吉在一次演講中解釋道,早期農業、社會組織和文化活動也該算進來。這一觀點直接挑戰了西方學界長期堅持的文明四要素標準。
根據西方標準,中國文明只能追溯到商朝,因為有甲骨文為證,而中國學者通常采用的“國家、文書徽章、禮制”三要素標準,則可將文明起源推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金在吉甚至走得更遠,他將智人遷移史與中國神話傳說相結合,認為在公元前6萬到1萬年間定居黃河流域的有巢氏等部落,已經標志著華夏文明的萌芽。
這種將史前人類活動納入文明范疇的做法,在學術界引發了激烈爭議,支持者認為他打破了西方中心的文明觀;批評者則指責他將文化與文明混為一談,有過度解讀之嫌。
中國主流學界對金在吉的萬年論反應謹慎,雖然承認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性,但多數專家仍堅持良渚文化是中國文明起源的關鍵節點。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300萬平方米的古城規模、專業化的手工業、600多個陶器刻畫符號,以及體現天圓地方觀念的祭壇,確實更符合傳統文明定義。
金在吉對此的回應頗具哲理:“悠久的歷史是一種驕傲,但國家尊嚴的獲得,比的并不是歷史多長。”他似乎想通過強調華夏文明的超長歷史,間接提升韓國文明的古老性。
畢竟如果鄰近的華夏文明有萬年歷史,那么深受其影響的韓國文明自然也不會太年輕。
金在吉的觀點在韓國國內引發了排山倒海般的批評浪潮,他被指責為學術叛徒,甚至有人要求撤銷他的教授職位。
作為一個長期處于強大鄰國陰影下的民族,韓國在近代又遭受了日本殖民統治的屈辱,這種歷史遭遇催生了一種極度敏感的民族自尊心。
正如金在吉本人所言:對于自尊心極強的韓國人來說,他們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先祖是源于華夏呢?在這種心理背景下,任何暗示韓國文化非原生性的學術觀點都很容易被解讀為對民族尊嚴的冒犯。
金在吉的結論直接挑戰了韓國官方構建的民族史觀,韓國歷史教科書通常從“檀君神話”起筆,宣稱公元前2333年檀君建立古朝鮮,這一缺乏考古支持的神話敘事,卻被塑造為韓國民族認同的核心。
這種將神話歷史化的做法遭到國際學界廣泛質疑,金在吉直言:“檀君說法宛如空中樓閣,欠缺考古證據的支撐”,這無異于撼動了韓國民族主義的根基。
近年來圍繞泡菜、韓服、端午節等文化遺產的歸屬問題,中韓民間爭論不斷升溫,在此背景下,一位韓國學者竟倒戈相向,用學術證據支持中國立場,自然被許多韓國人視為“背叛”。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金在吉本人指出,韓國在文化申遺上的過度積極,恰恰反映了“在文化底蘊缺少的情況下急于證明韓國歷史厚度”的焦慮。
面對批評,金在吉表現出學者的從容:“真正的強國,人們并不會因為它不好的歷史而看輕他。”他以美國曾屬英國、法國曾被德國占領為例,說明客觀對待歷史不會損害國家尊嚴。但這種理性聲音在民族主義情緒面前顯得如此微弱。
金在吉的觀點雖然遭到公眾和媒體的口誅筆伐,但在韓國學術界卻引發了不少私下認同。
關于“韓國曾屬中國”的論斷,學術界的看法更為分化,不可否認金在吉列舉的考古證據確實證明漢朝曾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郡縣,實施直接統治,但問題在于這種統治的范圍和時間是否足以支持“韓國曾是中國一部分”的概括性結論?
金在吉正確指出了某些歷史階段朝鮮半島政權與中原王朝的臣屬關系,但韓國曾是中國一部分的表述過于籠統,歷史上中韓關系是動態變化的,有時是藩屬關系,有時是戰爭狀態,不能簡單一概而論,這種評價顯示了中國學界對金在吉觀點的審慎態度。
這位特立獨行的韓國學者仍在首爾國立大學的辦公室里堅持他的研究,他的學術勇氣與遭遇的強烈反彈,構成了一幅充滿張力的文化圖景,映照出韓國在歷史認知上的深刻矛盾。
參考資料
吉林發布 - 2025-06-30:走進古老的高句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