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抖音已上線電影評分功能。目前,抖音上已公開顯示《醬園弄》、《侏羅紀世界:重生》等多部電影的評分。從抖音App可以看到,在抖音院線電影榜中,可以選擇查看的電影類型分為“全部”、“熱映”和“待映”,時間有“周榜”、“日榜”和“實時榜”。從評分體驗來看,抖音上的操作與豆瓣相似,用戶點擊“看過”后即可選擇一至五星的評分。
抖音電影評分以“來自大眾”“來自觀眾”“有理有據”“一視同仁”為原則。平臺鼓勵用戶基于真實觀影體驗評分,將持續打擊虛假刷分行為,維護評分體系的公信力。如今顯示的是,抖音電影評分功能覆蓋的電影數量相對有限。其實相對于購票平臺之外,現在一些第三方平臺的評分,以及一些集合平臺也有評分,但真實性和可參考性并不高。包括一些主打評分的平臺真正能夠體現影片質量的分值也難以說明其真實性和可參考性。
電影評分的參考價值,首先取決于評分平臺的底層邏輯。不同平臺的評分體系天差地別,就像用不同尺子量同一部電影,結果就是差異性非常大。豆瓣電影的評分主體是注冊用戶,其中文藝愛好者、影評人占比相對高一些,評分標準更偏向藝術價值、敘事深度等“軟性指標”。一部探討人性的文藝片可能在豆瓣收獲高分,而爆米花商業片往往評分偏低。這種“文藝濾鏡”讓豆瓣評分成為文藝青年的“觀影指南”,但也常被詬病“曲高和寡”。
由于核心用戶的喜好不同,因此這種平臺和購票平臺的分值差異很大。而購票平臺的水分又偏高,摻水量多了之后,可供參考的意義和價值也就不大了。我們一般會在貓眼、淘票票等購票平臺看到普通觀眾的評分,當然也有一些控評的分數。而且,這些平臺與票務銷售直接掛鉤,評分或多或少都帶有“票房導向”的作用,片方會通過購票優惠、積分獎勵等方式引導觀眾打高分,形成“高評分-高排片-高票房”的循環。
看似客觀的數字背后,藏著太多人為操縱的“水分”。電影評分早已不是單純的口碑反饋,而是成了片方角力的“戰場”,這讓評分的參考性大打折扣。最常見的操縱手段是水軍刷分。上映前三天是評分的“黃金操控期”,片方會雇傭水軍在各大平臺集中打高分,營造“爆款預定”的假象。于是,我們可以在一些平臺,看到大量的文案高度雷同,一看就是水軍的力量。
除了水軍之外,還有更隱蔽的是“精準控分”——通過分析平臺算法,刷分團隊會控制五星、四星、三星的比例,讓評分看起來“真實可信”,實則偏離真實口碑。而粉絲控評則讓評分淪為“偶像保衛戰”。流量明星主演的電影上映后,粉絲會集體涌入評分平臺打高分,同時舉報負面評論。這種依托粉絲力量的評分,對普通觀眾幾乎沒有參考價值,甚至會產生誤導。
此外,一些平臺算法的漏洞也讓評分失真。部分平臺為了吸引用戶,會給“活躍用戶”的評分加權,導致少數人的意見被放大。于是,高評分低票房和低評分高票房的悖論屢見不鮮,這背后是評分參考性的深層困境——評分無法完全反映電影的“觀看價值”。對于觀眾來說,要學會看評分背后的價值。貓眼/淘票票看大眾反饋,IMDb/爛番茄看國際評價,如果一部電影在多個平臺評分都高,大概率不會踩雷;如果評分差異巨大,說明它的受眾分化明顯,需要結合自己的喜好判斷。
此外,要關注短評和長評的關鍵詞:是吐槽“劇情拖沓”,還是批評“價值觀扭曲”?是稱贊“演技炸裂”,還是認可“視覺震撼”?其實,相對于評分,更應該有自己的喜好。觀影是私人的體驗,最好的電影體驗,永遠是你坐在影院里,被故事打動的那一刻,而不是屏幕上那個冰冷的數字。如果一部應該能夠有代入感,讓你產生共鳴,甚至在觀看時不自覺地潸然淚下,就已經說明你被打動了,某一個觸角已經讓你有感同身受的體驗了。在閑暇時的放松,已經目的達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