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成都出臺《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若干措施》,以17條政策組合拳直擊當前樓市痛點。這份被業內稱為“新政17條”的文件,既延續了中央“穩中求進”的基調,又以“直補首付”“分批取消限售”等創新舉措,為全國二線城市樓市調控提供了新范本。
一、政策亮點:從“堵”到“疏”的調控智慧
1. 分批取消限售:激活存量市場的“漸進式改革”
新政明確,自政策發布之日起,2024年10月14日前購買的新房取消限售;2026年1月1日起,同時間段購買的二手房取消轉讓限制。這一“分批松綁”策略頗具深意:
- 避免投機回潮:對“三倍熔斷盤”“人才住房”等特殊房源仍維持限售,防止短期炒作;
- 釋放改善需求:成都二手房掛牌量已突破20萬套,取消限售將加速“賣一買一”的置換鏈條運轉。
2. 直補購房首付:金融創新的“破冰之舉”
政策首次提出“鼓勵各區(市)縣推廣直補購房首付”,相較此前“消費券補貼”模式,直補首付更直接降低購房門檻。以總價200萬元房屋為例,若補貼10%首付即20萬元,相當于為購房者提供“零息杠桿”。
3. 公積金政策“三箭齊發”
- 額度計算公式優化:貸款額度與繳存余額掛鉤,按25倍計算;
- 二套房首付降至20%:此前成都二套房公積金首付比例為30%,此次下調直接減輕改善型群體壓力;
- 靈活就業群體覆蓋:繳存時長由12個月縮短至6個月,且無存儲時間限制即可提取。
二、深層邏輯: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1. 城市更新與房票安置的“雙輪驅動”
新政提出“加大房票安置力度”,在集體土地征收中推行房票或收購商品房安置。這一舉措暗合“去庫存”與“控成本”的雙重目標。
2. 教育資源掛鉤購房的“需求撬動”
政策允許憑網簽備案合同申請入學,打破“需房產證才能落戶”的傳統限制。此舉精準瞄準“學區房剛需”,縮短交易周期。
3. 土地市場與商業運營的“動態平衡”
針對商業用房空置率高企問題,成都建立“商業樓宇空置率與新增商服用地掛鉤機制”。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成都甲級寫字樓空置率達28.3%,通過控制土地供應倒逼存量商辦項目提升運營質量。
三、市場影響:短期波動與長期利好并存
1. 二手房市場或迎“掛牌潮”
限售政策分批取消后,預計2026年初將出現二手房集中掛牌。但需注意,成都目前執行“限售房滿2年免增值稅”政策,若未同步調整稅費,可能抑制部分業主換房意愿。
2. 新房市場“馬太效應”加劇
2025年上半年成都千萬級豪宅成交829套,占新房總成交1.5%,金融城、麓湖等板塊“日光盤”頻現。新政中“優化土地供應三色管理”等措施,將進一步引導房企聚焦高端改善市場。
3. 公積金政策惠及“新市民”
成都靈活就業人員超300萬,此次公積金參制年齡放寬至法定退休年齡、貸款門檻降至6個月,預計每年新增公積金貸款用戶。
四、專家視角:政策精準度背后的“成都經驗”
中指研究院成都公司總經理黃雪指出:“新政17條”體現三大特點:
- 響應中央精神:落實“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要求;
- 因地制宜創新:如直補首付、房票安置等舉措具有全國示范意義;
- 兼顧公平與效率:分批取消限售既激活市場,又避免投機資本沖擊。
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則認為,成都政策折射出二線城市調控新趨勢:從“行政手段主導”轉向“市場機制調節”,通過金融創新、城市更新等組合拳實現“軟著陸”。
五、結語:樓市調控的“成都樣本”啟示
在“止跌回穩”成為樓市主基調的2025年,成都新政17條以“精準施策”替代“大水漫灌”,既回應了民生關切,又為市場注入信心。其創新之處在于:
- 政策工具箱的精細化:從直補首付到房票安置,形成“需求端+供給端”的閉環;
- 城市發展邏輯的轉變:通過教育資源配套、軌道交通規劃等,將房地產調控與城市能級提升深度綁定。
這場始于成都的樓市變革,或許正預示著中國房地產行業將迎來“政策市”向“市場市”轉型的關鍵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