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發布關于抗戰題材微短劇的《管理提示》,明確杜絕抗戰 “神劇” 亂象。隨著微短劇市場的蓬勃發展,抗戰題材創作熱度攀升,可部分作品卻誤入歧途,引發廣泛關注。
近期,一些涉及抗戰內容的豎屏微劇問題頻出。人物設定懸浮,主角仿佛擁有 “超能力”,在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大顯神通;劇情走向離譜,為追求戲劇張力,脫離歷史背景,呈現出荒謬的情節。這些都讓觀眾產生 “神劇” 觀感,嚴重消解抗戰真實歷史,誤導青少年對那段艱苦歲月的認知。
回顧往昔,抗日 “神劇” 可謂層出不窮,荒誕情節令人咋舌。曾有劇中主角身懷 “絕技”,能徒手 “手撕鬼子”,或是用彈弓輕易擊穿鬼子身體,這些違背常理的夸張橋段,仿佛將殘酷的抗戰變成一場鬧劇。還有的抗日劇,人物臺詞錯漏百出,“同志們,八年抗戰開始了”“我爺爺九歲的時候就被日本人殘忍殺害了” 等臺詞,不僅讓人啼笑皆非,更是對歷史的褻瀆。更有甚者,將抗戰背景與偶像劇、言情劇生硬嫁接,讓抗日戰場變成了 “情場” 與 “秀場”,痞子、土匪等角色成為抗日主力,以玩鬧的態度對待戰爭,崇高的抗戰精神被肆意消解。
抗日 “神劇” 屢禁不止,根源是多方面的。從創作角度看,部分創作者缺乏嚴謹的創作態度和扎實的史料考證,妄圖通過奇技淫巧吸引眼球,獲取商業利益。一些編劇藝術造詣不深,無力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的抗戰正劇,便劍走偏鋒,用荒誕情節博人關注。在市場層面,抗戰題材因具有一定的受眾基礎,且在立項、投資、制作和播出等環節相對順利,吸引了眾多投資方扎堆進入。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部分創作者為脫穎而出,不惜采用低俗、夸張的手法,導致作品質量下滑。
這類 “神劇” 危害極大。抗戰歷史是中華民族的苦難記憶,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載。“神劇” 對歷史的歪曲和戲仿,是對浴血奮戰的先烈們的不敬,嚴重傷害民族情感。同時,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接觸這類虛假、扭曲的抗戰作品,容易對歷史產生誤解,不利于正確價值觀的塑造。
此次廣電總局發文,明確要求各級廣電管理部門落實監督責任,微短劇行業市場主體落實播出、制作、宣發主體責任。加強內容審核把關,避免將現代技術手段和知識技能生硬嫁接到真實抗戰情景;杜絕主角個人能力超強的懸浮設定;防止出現違背軍事常識的 “奇功”“神技”;摒棄 “我方超人化、敵方弱智化” 的幼稚化劇情;堅決杜絕將家國敘事矮化為個人復仇的偽主題創作,以及缺乏歷史邏輯的弘揚民族大義主題的創作模式。
廣電總局的舉措旨在引導抗戰題材微短劇創作回歸正軌,通過樹立正確的創作導向,讓作品尊重歷史、敬畏歷史,以真實、嚴肅的態度展現抗戰的艱苦卓絕與偉大意義。只有如此,才能讓抗戰題材作品發揮應有的價值,傳承民族精神,銘記歷史教訓,激勵當代人奮勇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