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廣電總局21日發布關于抗戰題材微短劇的管理提示,要求杜絕此類微短劇懸浮設定、幼稚劇情、偽主題創作等不正之風:
近年來,“橫店抗日神劇”已演變為一種文化奇觀,甚至反向輸出至日本,引發國際輿論嘩然。這些作品因荒誕劇情和違背史實的細節屢遭詬病,連官方媒體也曾批評其“扭曲歷史認知”、“損害國際形象”。
在光怪陸離的“抗日神劇”中,最讓人啼笑皆非的莫過于其中離奇古怪的“殲敵”手段。諸如雙手撕裂鬼子、子彈在空中拐彎、女英雄被輪奸發怒后原地騰空打死二三十名敵軍。還有人用扔手榴彈、石塊打下飛機,褲襠藏雷引爆鬼子......種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戲劇橋段,無疑成為“抗日神劇”中最搶眼的亮點。
這些神劇的源頭何在?它們絕非憑空出現。
60后、70后、80后……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這些作品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我們這代人的審美趣味、倫理觀念乃至歷史認知。追溯這段"神劇進化史",或可成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個獨特切口。
?"老三戰":被神劇化的抗戰啟蒙?
1960-70年代的抗戰影視與“橫店神劇”的本質差異,不在于題材或表現手法,而在于體制屬性。彼時的影視創作是純粹的政治宣傳工具,肩負著“教育人民”的意識形態使命。
極具反諷意味的是,如今被奉為“紅色經典”的許多作品,在那個年代卻因創作者被打成“牛鬼蛇神”而無法公映。我們這一代人的抗戰認知,奠基自“老三戰”——《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尤其是前兩部黑白片,我至今無法統計看過多少遍。對那個年代的少年而言,觀影本身的意義遠大于內容。
這些“亂葬崗電影”構成了我們最初的藝術與歷史教育。即便后來接觸國際文化,很多人仍會在洗碗時哼唱《地道戰》插曲——這或許才是最真實的藝術修養體現。
“手撕鬼子”:從傳統演義到現代魔幻?
“手撕鬼子”已成為抗日神劇的標志性符號。批評者認為這是對歷史的褻瀆,但事實上,這一情節源自中國傳統演義中“力士懲惡”的敘事傳統。從項羽到李元霸,“手撕反派”本就是民間文學中“力大無窮”的經典意象。橫店的神劇化處理,不過是將文字描述的“腦補”具象化為影視奇觀。
更深層的問題是:究竟是誰掌握了“撕”的權力?
回溯“老三戰”時期的抗戰敘事,八路軍在敵后游擊戰中展現的并非蠻力,而是“敵進我退”的十六字方針。歷史真實情況是:1941年后華北日軍主力已調往太平洋戰場,掃蕩作戰主要由偽軍執行。但電影塑造的敘事讓觀眾形成固有印象——簡陋的地道和地雷足以戰勝百萬侵略軍。
橫店神劇延續了這一邏輯內核:打敗鬼子的不是武俠內功或土制武器,而是“先進軍事思想”與“必勝信念”。這種敘事與歷史真相間的鴻溝,恰是神劇荒誕性的根源。
?被遮蔽的抗戰史:國民黨軍隊的“缺席”
我們這代人的抗戰教育存在明顯的敘事斷層。青少年時代接收的信息只有《沙家浜》中“胡傳魁式”的國民黨反派形象——勾結日軍、欺壓百姓,與新四軍為敵。這種二元對立敘事在1980年代后才被逐步修正。
1986年《血戰臺兒莊》的上映具有里程碑意義,首次展現國民黨軍隊的抗戰史實。有趣的是,正是這種解禁為后來的神劇創作提供了素材庫——若沒有對多元抗戰敘事的有限開放,橫店的編劇們恐怕連“魔改”的素材都無從取材。
?創作限制催生的“萬能筐”
抗日神劇本質上是創作限制下的產物。當宮斗、武俠、奇幻等題材受限時,編劇們便將元素移植到抗日劇中:特務頭子替代奸妃,皇軍化身武林敗類,尋寶小隊變身抗日探險隊……這種“借殼還魂”造就了神劇的荒誕繁榮。
2013年廣電總局的整頓雖短暫遏制了過度娛樂化,卻陷入“越限制越魔幻”的怪圈。真正的解決之道或許在于解除題材枷鎖,讓各類敘事回歸本真——畢竟,觀眾對優質內容的需求從未改變。
抗日神劇的興衰史,折射的是中國影視生態的深層矛盾。當歷史成為任人打扮的戲服,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藝術真實,更是對集體記憶的敬畏。
距離抗日神劇遭嚴打已過去十余年,然而近月來,堪比「手撕鬼子」的離譜劇情在抗戰短劇里又掀起了一波熱潮。
據「娛樂資本論」報道,傳統抗日神劇仿照武俠片,主角「飛檐走壁、徒手格斗」大量借鑒了武俠片的夸張表現。這種飽受詬病的「我方高能、敵方低智」模式,在短劇時代非但沒有被摒棄,反而被推向更加荒誕的極端,成為一種系統性策略。其核心邏輯在于,為了在極短時間內制造「爽感」高潮,不惜犧牲歷史邏輯、軍事常識與人物塑造的真實性。
最典型的情況是,“我方神化”登峰造極。 “這彈弓能打走鬼子”、“還有一年日本會宣布無條件投降”、舉槍自殺后已“入土為安”,最后也能活下來。 以下是近月來,熱度較高的抗戰題材微短?。?/p>
1. 《剿滅鬼子》中,日軍去村里尋找寶藏,村民為了挑釁日軍,用彈弓將日軍劫殺在半路,日本軍官當場倒地抽搐。為了徹底將他們趕出村子,村民們開辦「武術速成班」,這些村民前一秒還是一群普通人,后一秒就能用不熟練的動作將日軍一網打盡。
2. 《七七事變,師父讓我下山去抗日》中,剛學武下山歸來的主角為救被日軍抓捕的村民,竟僅憑一把大刀就敢直面裝備槍械的日軍。荒誕的是,持槍的日本軍官就像被按了暫停鍵,既不瞄準射擊,也不指揮手下反擊,只是直挺挺地愣在原地,靜待主角一步步走近,在他手起刀落間被輕松斬殺,不管主角戰斗力如何,僅靠日軍的「低能」表演,就能「一鍵通關」。
3. 《火種》里,主角兒子為了保護父親的臥底身份,毅然舉槍自盡。主角在亂葬崗找到兒子遺體后,親手將他埋到土里,還堆起了墳頭,可就在主角剛轉身離去時,被深埋在墳里的兒子竟然破土動了手指,死而復生。
4. 《海城諜影》里,主角在情報機構的審訊中當場中彈,鏡頭清晰展現了他的痛苦掙扎,任誰看都是無法挽回的死亡結局,可最后一集卻毫無征兆地奇跡生還,聲稱是女主父親救了他,最后和女主手牽手走向所謂的圓滿結局。
5. 《重回1944:我在東北打鬼子》結合了「穿越」元素,讓身為中國軍人的男主角帶著現代全套設備重走戰爭路,他用無人機探尋敵人部署,再用哭喪的聲音掩蓋無人機的嗡嗡聲,利用各種現代技術在戰場叱咤風云。
后續男主掏出手機,在1944年的密林里刷出4G信號,為了給女主證明自己來自未來,男主展示了日本投降的影片,沒有基站、沒有衛星、沒有集成電路,卻憑空有了信號,手機甚至還能充電、下載影片。
好了,就不一一舉例了,現在抗日神劇又被封了,可能會消失一段時間,但隨著新的娛樂傳播方式產生或時代車輪的滾滾向前,天知道它們又會以什么形式土重來。
畢竟,殺日本鬼子是“剛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