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外交棋局總是充滿戲劇性。一邊是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9月17日至19日的國事訪問邀請,一邊是中國釋放的訪華信號,這位美國前總統正以“先英后中”的節奏展開新一輪外交布局。更耐人尋味的是,他近期在芬太尼、芯片等問題上罕見肯定中國合作,甚至承認“中國幫了大忙”。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訪華或已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但這場“外交大戲”的走向,仍取決于關鍵問題的博弈。
特朗普的出訪行程已基本敲定:9月訪問英國,10月計劃訪華。這一安排既符合外交禮儀,也暗含政治算計。英國白金漢宮7月14日宣布,查爾斯三世將于9月中旬接待特朗普的國事訪問,這創下“現代史上首位兩次受邀訪英的美國總統”紀錄。2019年特朗普首次訪英時,接待他的是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如今故地重游,面對的卻是新國王查爾斯三世。盡管英國國內仍有近10萬人聯署反對特朗普來訪(與2019年類似),但斯塔默政府的穩健風格使其更傾向于與特朗普合作,為訪問鋪平道路。
特朗普(資料圖)
相比之下,特朗普的訪華時間更受關注。中方釋放邀請后,外界推測可能安排在9月或10月。但綜合分析,10月可能性更高:9月中國將舉行九三閱兵,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確認出席。若特朗普此時訪華,中美俄三國元首“同框”將引發全球關注,也可能被解讀為“戰略靠近”,這既不符合美國傳統外交理念,也可能招致國內反對派攻擊。而10月正值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盟峰會期間,特朗普順道訪華既能降低“刻意安排”的輿論壓力,也符合中方“可控外交”的偏好。
特朗普近期在對華政策上的“反轉”尤為引人注目。7月16日,他在簽署“全面遏制芬太尼販運法案”時公開表示:“中國一直在幫助我們。”這一表態與其2月借芬太尼問題對華加征關稅(從10%提至20%)的激烈言辭截然相反。盡管美方曾無端指責“中國提供所有芬太尼”,但中國駐美使館早已駁斥其“罔顧事實”。此次特朗普的“松口”,本質上是中方行動的務實回應——2023年11月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后,中方已打擊販毒并通報進展。
英國(資料圖)
芯片領域的緩和信號同樣明顯。英偉達CEO黃仁勛7月宣布,特朗普政府已撤銷對H20芯片的對華出口禁令,允許其繼續向中國企業銷售。盡管審批流程仍存不確定性,但這一舉措被視作美方在AI競賽中“不愿放棄中國市場”的妥協。美國財長貝森特7月16日也暗示中美關稅休戰期可能延長,稱“截止日期具有靈活性”。這一表態與美國國內壓力直接相關:高關稅已導致美國企業成本上升、消費者負擔加重,軍工制造業更因供應鏈斷裂陷入停擺。
中美關系的緩和并非偶然。2024年下半年,雙方已在關稅、軍事、外交等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美方取消部分對華限制,恢復出口EDA軟件、乙烷、航空發動機等關鍵產品;美國航母在南海行動趨于謹慎,面對解放軍巡航時選擇“戰略回避”;中聯部部長劉建超更明確表示“對中美關系前景保持樂觀”。這些互動為高層接觸創造了條件,而特朗普的訪華計劃正是這一趨勢的延續。
白宮(資料圖)
然而,訪華能否取得實質成果,仍取決于臺灣問題的博弈。中方多次強調,美方必須明確承諾“不支持臺獨”,并停止任何形式的“以臺制華”行徑。2021年特朗普上任初期,美國國務院曾刪除“不支持臺獨”的官方表述,此事至今未被澄清,成為中方的心結。若特朗普能在訪華期間恪守中方底線,中美關系或迎來階段性緩和;反之,這場“外交大戲”可能淪為“形式大于內容”的政治作秀。
特朗普的訪華計劃既是外交布局的“水到渠成”,也是政治博弈的“關鍵考驗”。從英國到中國,從芯片到芬太尼,他的每一步都充滿算計,但也折射出中美關系的復雜現實——競爭與合作并存,博弈與妥協同在。這場“出訪大戲”將如何上演?答案或許藏在9月的英國和10月的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