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媒體曝光“銀發私域直播”三類騙局:
騙局一、普通產品包治百病;
騙局二、打“親情牌”套牢信任;
騙局三、用小便宜釣出大花費。
把普通產品吹成神藥該查,這點沒人不服,但把 "給老人遞杯熱水""記著張叔的降壓藥劑量 "叫騙局,把" 周末特價菜 " 當原罪,這刀是不是砍得太偏了?
咱服務的是老年人,不是機器
四川一個做了五年的店長王姐,手機備忘錄里存著 378 位老人的禁忌:李阿姨對青霉素過敏,趙大爺吃阿司匹林不能配魚油,張奶奶老伴走了三年,每周三下午得陪她多說說話。上次有個新來的小姑娘不懂事,給糖尿病的陳叔推薦了蜂蜜,王姐當著老人的面把小姑娘罵哭了 ——"咱掙的是良心錢,不是催命錢"。
可現在呢?有人說王姐天天給老人量血壓是 "套近乎鋪墊銷售",說她記住老人愛吃軟糕特意備著是 "打親情牌套牢信任"。照著這個曝光角度,如果翻開王姐的備忘錄,是不是會問:"記這么詳細,是不是為了精準推銷?" ,或許,太多同仁如鯁在喉:"我們要是想騙,用得著記這些?直接賣最貴的不就完了?"
老年產業,有沒有人調研過?老人買的光是產品嗎?是凌晨五點排隊領雞蛋時有人搭把手,是說明書上的小字有人念,是高血壓犯了有人比兒女還快地送藥。張叔空巢18年,兒子在國外,12年沒有回來過,他每天吃完飯就來店里,店員陪他有說有笑,能和同齡人交流,有時還免費試用店里一些產品的體驗裝,用的好他可以選擇購買 —— 這叫騙局?那福利院的護工是不是都得算詐騙犯?
引流不是挖坑,做生意,誰不得有個目標客戶來源?
有的藥店常年搞活動:每月逢八搞 "1 元領 10 個雞蛋"。他們心里有本賬:1 元雞蛋虧的錢,靠老人順便買的降壓藥、創可貼就能補回來,更重要的是 "讓老人覺得咱實在"。前陣子社區超市也學這招,"9 毛一斤白菜" 排起長隊,沒人說人家是騙局,怎么到了咱銀發產業,就成了 "用小便宜釣大花費"?
上周聽一個私域直播平臺招商分享,講師說某平臺靠 "9.9 元的老人鞋" 拉了 5 千老人進群,后續靠健康產品盈利。照著官方這個通報,說 "低價體驗引流" 涉嫌欺詐 —— 合著別的行業搞 "新店開業五折" 是促銷,咱給老人點實惠就是挖坑?
更氣人的是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他們沒見過凌晨三點去批發市場搶新鮮蔬菜的老板,沒算過 "1 元雞蛋" 背后耗的人工和時間,更不懂老人為啥寧愿多走兩站路,也要來咱這買貴五毛的大米 —— 就因為上次他忘帶錢,咱讓他先拎走再說。這叫套路?這叫人心換人心。
刀該砍向騙子,不是砍向服務的人
誰也不護短,把普通食品吹成 "抗癌神藥" 的、卷著老人養老錢跑路的,該抓!該罰!咱群里天天轉發這些案例當警示,生怕哪個新來的走歪路。但,現在的風向不對了:有同行因為給老人發了張手寫的 "用藥提醒",被說 "過度服務涉嫌情感綁架";有直播間因為主播喊了句 "叔叔阿姨",被判定 "打親情牌違規"。
這哪是監管?這是逼著咱當機器。老人問 "這藥能治失眠不",咱得像復讀機一樣念 "本品不能替代藥物";老人說 "你比我閨女還貼心",咱得趕緊擺手 "別這么說,咱只是賣貨的"。長此以往,老人來買的是產品,還是冷冰冰的交易?
銀發從業者不怕監管嚴,就怕監管 "一刀切"。真要查,就去查那些連產品成分都不敢標的黑作坊,去封那些 AI 換臉的假專家直播間,去抓那些把老人救命錢變成豪車豪宅的騙子。別盯著給老人倒的那杯熱水,別盯著貼錢搞的"會員日",更別讓用心服務的人,最后活得不如騙子體面。
該做還得做!我們還是要為客戶提供好服務,店里還是給老人備著九清茶,誰愛查就查,咱對得起良心。—— 老年健康行業難就難在,伺候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做的是帶溫度的生意,這不是原罪,這是本分。
啥時候能讓干活的人站直了,讓騙人的人低下頭?這可能是所有從業者最想聽到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