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對華示好了幾天,特朗普就又忍不住加大了對華圍剿力度,這邊美國防長赫格塞思剛下禁令,不到24小時,中國工程師就遭到了微軟的除名。
7月18日,赫格塞思公開宣布,將啟動一項為期14天的審查,確保中國工程師沒有參與美國國防部任何云服務項目的工作。
禁令頒布的當天,微軟就火上澆油般的快速響應號召,公開宣布停用中國工程師。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美國禁止中國工程師碰五角大樓的相關系統,他們到底在害怕什么?
一紙禁令,中國工程師竟成了“嫌疑人”
事情還要從美防長的一條社交動態開始,赫格塞斯大筆一揮,宣布啟動為期兩周的審查,目標明確:確保國防部的云服務項目里,不能有一個中國工程師的影子。
他的原話更狠,說在數字威脅無孔不入的今天,讓中國技術人員參與進來是“不可接受的”。
話里話外,等于直接給所有在美工作的中國工程師,預先扣上了“安全風險”和“潛在間諜”兩頂大帽子。
這操作有多荒唐?圈內人都清楚,能接觸到美國國防承包商核心業務的中國雇員本就鳳毛麟角。
更別提在森嚴的公司制度和技術壁壘下,一個普通工程師想竊取敏感信息,難度堪比登天。
但在美國人的眼中邏輯不重要,姿態才重要,禁令發出不到24小時,微軟便快速響應,立刻宣布停止安排中國籍工程師支持美軍項目。
微軟這一套“嚴密措施、規避風險”的公關說辭,簡直是把順從演繹得淋漓盡致。
牌桌上,不止一張技術牌
你以為美國的這一舉措只是為了針對幾個程序員?那就太天真了。
幾乎就在國防部動手的同時,美國商務部也掀了桌子,毫無征兆地,對中國的石墨產品加征93.5%的關稅,算上之前的稅率,總額已經飆到駭人的160%。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特朗普還在對華釋放緩和信號,甚至美國高官的訪華計劃都提上了日程。
而如今這番閃電般的“變臉”,一邊拿高科技人才開刀,一邊對基礎工業原材料下死手,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令雙方之間不再是小打小鬧的摩擦,而是清晰的戰略升級。
那么,特朗普政府為什么非要這么做呢?
國家安全,一個什么都能往里裝的筐
當看到美國開始反復使用“國家安全”這個詞時,就要小心了,因為它正在變成一個什么都能往里裝的“萬能筐”。
今天裝丹麥的格陵蘭島,明天裝中國的TikTok,現在輪到了普通的中國工程師和不起眼的石墨。
這背后是美國決策層深不見底的焦慮,對內,政客支持率告急,急需塑造一個外部敵人,來轉移內部矛盾,為自己的政治形象“充電”。
而炒作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把對華強硬變成一種“政治正確”,是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套路。
在這種氛圍下,誰敢站出來為中國說句公道話,誰就可能被貼上“不愛國”的標簽。
對外,則是對霸權衰落的本能恐懼,眼看中國在資源、能源、技術等領域追趕得越來越快,美國那套“技術卡脖座”的傳統優勢正在松動。
所以美國審查中國工程師,本質上不是真的怕幾行代碼泄密,而是怕自己科技霸權的堤壩被沖開一個口子,這是一種試圖維持絕對領先地位的防御性攻擊。
揮向別人的刀,也會割傷自己的手
不過,特朗普政府這種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玩法,傷害性極大,侮辱性也極強。
最直接的后果,是中美關系的信任基礎被徹底挖空。
談判桌上,最怕的就是對方言而無信,當一方的出牌毫無章法,全憑心情,另一方自然會懷疑你坐下來談的誠意。
這意味著,美國未來如果還想在某些議題上獲得中國的合作,恐怕要付出比以往高得多的代價。
更深遠的影響,則是美國自身信譽的崩塌,你今天能以國籍為由,把一個勤勤懇懇的工程師打成“潛在間諜”,明天就能用同樣的借口,撕毀任何一份商業合同。
這一切,全世界的人才和資本都將看在眼里,一個曾經標榜“開放、自由、契約精神”的國家,如今卻為了狹隘的政治算計,隨意犧牲企業利益和個人權利。
這塊金字招牌一旦被砸碎,再想粘起來就難了。
畢竟一個國家的強大,終究源于它的開放和吸引力,而不是壁壘和猜忌。
從限制留學生簽證,到排擠中國企業,再到如今審查普通工程師,美國正一步步把“國家安全”的定義無限擴大化,試圖用一堵高墻把中國隔絕在外。
可歷史早已證明,沒有哪堵墻能真正困住一個謀求發展的國家,相反,當一個國家癡迷于用圍墻來定義安全時,它最先圍困的,往往是自己的未來。
信息來源:
1.觀察者網關于“美防長焦慮:中方人員不再參與任何項目”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