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院士團隊進駐蓬江、江海、鶴山企業,領航新材料研發共建;廣州美術學院與新會、開平共建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五邑大學與臺山、恩平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突破技術領域難題……自廣東省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下稱“雙百行動”)啟動以來,江門創新探索“多縣多校”全域聯動機制,在全省率先突破傳統結對框架,推動全市7個縣(市、區)與華南理工大學等13所結對的高校院所和市屬職業院校實現結對合作全覆蓋,精準匹配“高校所能”與“縣域所需”,為縣域發展注入多維智力支撐。如今,這股源自高校院所的智慧活水,正深度浸潤僑鄉沃土,在產業升級、鄉村振興、教育提質等領域奔涌向前。
機制創新破局
構建全域協同新格局
高校資源豐富,如何精準澆灌縣域發展沃土?江門以機制創新為引擎,率先突破“一縣兩校”傳統框架,創新探索“多縣多校”模式,高效配置資源,將高校核心優勢轉化為驅動縣域發展的強勁動能。
高校資源全域貫通,發展動能聚變升級。在省教育廳“雙百行動”專班、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的指導下,江門構建起“專班統籌-需求對接-動態管理”的聯動機制,通過“多縣多校”模式,將13所高校資源精準導入7個縣(市、區),構建“單校突破先行、跨縣經驗反哺、全域聯動推廣”賦能鏈條,實現從“點對點”幫扶向“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整體躍升。市級專班充分發揮“‘百千萬工程’信息綜合平臺”作用,促進專班成員單位和高校的溝通協調,常態化走訪調研結對校地,每季度組織工作推進會、示范觀摩活動,結合需求組織校地對接會,指導各縣摸清基層“需求點”,結合結對高校智力、人才優勢找準工作“切入點”。去年,廣州航海學院、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率先在開平市打造“開平優品”縣級品牌及“蒼城優品”等鎮級品牌,并成功試水直播帶貨,形成可復制經驗;今年輻射全市,全面發動13所結對高校院所參與電商助農,在全市范圍協同推進“江門優品”電商矩陣建設,推動全市名特優新農產品擴規模、創品牌。
一縣聯多校,多校共破題。江門各縣(市、區)深度嵌入“多縣多校”協同網絡,搶抓“雙百行動”賦能機遇,主要領導到訪高校溝通共建工作,校地審定共建協議,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整合多校優勢資源精準確定和推進共建項目。蓬江區雖未列入結對名單,但積極作為,一方面區委書記通過人大建議渠道爭取省級統籌高校資源加持,另一方面積極推出“自選動作”,主動對接五邑大學、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江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高校,落地合作項目持續增加,撬動資金超1000萬元。開平市充分發揮省教育廳指導的農文旅縱向幫扶力量,深挖各鎮街各單位共建需求,與廣東省“雙百行動”鄉村建設規劃高校聯盟、鄉村產業發展高校聯盟、廣州美術學院、廣州體育學院、星海音樂學院開展全面戰略合作,目前有17個項目正在推進,力爭打造“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精品項目。
廣東省“雙百行動”鄉村產業聯盟與開平市政府簽訂框架協議。
職能部門統籌,推動精準賦能。江門各職能部門高位統籌,深度融入“多縣多校”格局,聚焦共性需求協同發力,激活部門統籌牽引、多校跨域聯動的協同新動能。市科技局精心策劃“邑科匯”系列成果對接會,聚焦智能機器人、現代農業與金屬新材料三大領域,聯合廣東省科學院等結對高校院所對接技術資源,為江門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團市委積極發動各縣(市、區)團委與省、市有關高校對接,組織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213支,參與全市鄉鎮、村(社區)基層治理工作,助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市住建局推動成立全省首個地級市“三師”志愿者隊伍,誠邀13所高校院所加入,通過動態聘任機制實現跨縣域技術協作,打造江門城鄉建設新圖景;市文廣旅體局推動江門市文化館與星海音樂學院國樂系合作共建藝術實踐基地,為文旅融合注入藝術新動能。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鳴野食“平”突擊隊到恩平市七星坑自然保護區進行實地調研。
隨著協同網絡的日益精密與機制的深度磨合,成效不斷顯現。截至今年6月,江門推進的53項“多縣多校”項目中,已有10多項結出碩果,高校派出技術服務團隊398支,參與師生8711人次。
機制創新的裂變效應,正將高校“智力流量”轉化為縣域發展“質量增量”。
賦能產業
鍛造縣域經濟硬實力
縣域產業要騰飛,核心技術和創新人才是關鍵突破口。江門各縣(市、區)和職能部門聚焦產業升級的堵點痛點,精準引入高校科研力量和創新資源,深化產學研用融合,構建“多縣多校”校地共建新格局,讓“高校所能”成為點燃產業新引擎的“火種”。
瞄準縣域產業痛點,強化校地聯動。蓬江區充分發揮本地院校專家教授、優秀畢業生資源和高校科研專長,推動鑫恒泰等轄區內“3+2”產業集群企業與五邑大學開展合作,推動“3+2”產業集群發展。新會區主動統籌,推動廣東南方職業學院與古井鎮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建設陳皮袋泡茶生產項目,依托高校食品加工技術研發優勢提升產品標準化水平,助力延伸新會陳皮深加工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
產業新賽道的開拓,更需高校與地方共育沃土。江門著力引進頂尖團隊,成立全省首個地級市“三師”志愿者隊伍,采用動態聘任機制,持續吸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美術學院、廣州華立學院等高校以及重點企業技術力量,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專業支撐。在蓬江區,杜阮鎮政府與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上巷產業服務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江門市涼瓜產業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共同研發涼瓜產品,推動杜阮涼瓜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拓展,激活特色農產品現代化轉型新動能。
江海區基礎教育高質量提升行動合作簽約儀式。
高校資源與企業生產線的深度結合,正催生縣域經濟“從制造到智造”的質變躍升。
振興鄉村
繪就富美僑鄉新畫卷
當高校資源奔涌向鄉野,鄉村振興的“工筆畫”徐徐鋪展。
人居環境提升率先破題。江門以“雙百行動”為抓手,組織高校與鄉村結對共建,因地制宜賦能鄉村煥新。在蓬江區禾岡村,五邑大學師生將荒廢水澆地改造為蔬果采摘園,七彩藝術墻繪煥活街巷風貌,不僅重塑鄉村顏值,更帶動“草莓嘉年華”三日引客5萬人次、創收80萬元,實現生態經濟雙贏。
禾岡都市農業生態公園以“生態 + 文旅”融合發展為核心,全面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科技賦能激活農業新動能。江門積極發揮智力與資源優勢,立足僑鄉特色資源,聚合高校院所創新要素,引導高校科研力量精準注入現代農業,精準服務農業轉型升級。在新會區,古井鎮嶺北村與廣東南方職業學院共建中草藥研發基地,學校全程提供種植種苗和技術指導,不僅提高農戶的種植技術,更讓村級集體收入每年增加20萬元。在恩平市,來自多所高校的技術團隊與沙湖鎮深入探討茶枝柑產業發展規劃,并精心撰寫初步版《恩平市沙湖鎮茶枝柑產業規劃》報告,助力特色農業提質增效。
廣東南方職業學院與新會區古井鎮嶺北村“百千萬工程”暨產教融合中草藥研發基地。
教育提質夯實根基。在省級縱向幫扶框架下,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深度融入江門教育發展大局,為臺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個縣級市的鄉鎮中心幼兒園、鄉鎮中心小學、鄉鎮公辦寄宿制學校和縣域普通高中學校的辦學質量提供專業支撐,為江門鄉村教育振興注入強勁的專業動能。華南師范大學通過開展科學教育核心素養提升、教師技能業務培訓、教學指導等方式加強地方師資隊伍建設。臺山市通過與廣東警官學院開展實習合作,將理論知識巧妙地融入公安業務操作中,提升專業素養。
江海區基礎教育高質量提升行動合作簽約儀式。
2025年廣東警官學院到臺山公安局實習動員會。
文化浸潤激活鄉村魅力。江門積極導入高校創意活化資源,打造開發特色農文旅融合產品,將高校智力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在開平塘口鎮、臺山四九鎮、鶴山雅瑤鎮等9個鎮,由廣州航海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與當地共建的“藝術鄉見”工作室,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精髓,通過創作具有僑鄉元素的相關作品和組織學生實地開展非遺文化作品展等活動,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活力。江海區攜手華南理工大學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展理論宣講活動,切實提升基層干部群眾理論素養和文明素養,讓高校思政理論資源滋養基層文明實踐沃土。
2025年7月7日,藝術鄉見·美育同行——廣美“雙百行動”美育助力雅瑤中學建“一校一品”版畫特色教育活動。
高校智慧與鄉土情懷的交融,正讓僑鄉沃野綻放“美起來、富起來、活起來”的生機。
采寫:南都記者 羅韻姿 江門市教育局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