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舊相冊,總發現好東西。(畫質略微感人)
很多年前,和同事一起去看一個樓盤,那種震撼在我倆心里遲遲揮散不去。
沒想過香港有這樣的房子。
這個樓盤叫澄碧邨,是一個瑞士式豪宅別墅屋苑,坐擁無敵大海景配私人沙灘,但它的房價卻停留在90年代,跟外面的市場完全脫鉤。
2020年,一套666呎的房子只賣了95萬,原業主1998年花88萬買的,捂了22年,賬面只賺7萬!
2024年更絕,1240呎的大戶型,拍賣開價才260萬,算下來每呎勉強守住2000塊(約每平米2.1萬人民幣)。簡直在挑戰全香港私宅的價格底線。
為什么價格上不去?就一個字:偏。
澄碧邨孤懸于大嶼山芝麻灣半島南端的二浪灣,沒有陸路與香港市區相連。居民唯一的對外通道是一條通往長洲的住戶專用渡輪航線。
雖然船程僅約20分鐘,但班次極其稀疏,等待時間動輒1至3小時,有限的班次,無形中為居民的生活畫下了一道道時間柵欄。
生活于此,日常所需變得格外繁瑣。島上沒有任何商業設施——沒有餐廳、便利店、超市或菜市場。
采購生活必需品,必須搭乘渡輪前往長洲。若需進入香港核心區域,流程更為周折:先乘船至長洲,再轉乘渡輪前往中環,單程耗時約2小時,往返便需半日。
這種高昂的時間成本和交通不便,對于依賴通勤的上班族而言,幾乎是不可逾越的障礙。
即便對于沒有固定工作時間的自由職業者,澄碧邨也并非理想選擇。長期以來,基礎設施的滯后,尤其是網絡連接的匱乏,完全不能被人接受。
這里的居民曾多年依賴不穩定的移動網絡上網,直到2018年才有電信公司鋪設了固網光纖。即便如此,端口有限、信號也不穩。
遠遠看著澄碧邨,保養尚可的別墅彌漫著一種人去樓空的寂寥感。與它曾經的輝煌形成鮮明反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里是炙手可熱之地。香港電燈公司、萬國寶通銀行(現花旗銀行)等大型機構紛紛購置作為高管宿舍和度假屋。
其配備的會所俱樂部,家庭入會費高達25000港元外加每月250港元月費,公司會籍更需50000港元入會費及每月500港元月費,一度成為企業和市民社交娛樂的熱門場所。門庭若市的熱鬧景象與今日的冷清形成云泥之別。
所長在想,這樣的屋苑到底適合誰,很難有具體的人物畫像,但必然是自由超脫的靈魂才能遠離城市喧囂、和真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愿景一拍即合。
有興趣,就加我最后一頁的微信聊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