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7月20日,法國Naval News網站曝出猛料: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群在執行“克萊蒙梭2025”印太部署任務期間,在地中海、紅海、南海等海域遭遇多重危機,尤其是在南海被中國海軍40艘戰艦“包圍”,還與山東艦航母戰斗群近距離對峙。法國海軍上將一邊宣稱“已做好戰斗準備”,一邊又承認“中國海軍未采取行動可能表明對法國立場不同”,這種矛盾表態背后,暴露的是老牌殖民帝國在新時代的戰略尷尬。
這場橫跨三大洋的“遠征”始于2024年底,戴高樂號率領驅逐艦、護衛艦、核潛艇等6艘艦艇從法國土倫港出發,目標是“重申法國在印太地區的存在”。但從進入呂宋海峽那一刻起,法國人的如意算盤就落了空——一艘中國海軍054A型護衛艦像影子一樣貼了上來,全程跟蹤監視。更讓法國人震驚的是,當他們進入南海后,雷達屏幕上突然涌現出30到40艘中國各型戰艦,從052D驅逐艦到054A護衛艦,從022導彈艇到綜合補給艦,密密麻麻的艦影覆蓋了相當于地中海四分之三面積的海域。法國海軍上將不得不承認:“這是非常大量的存在,我們已經為任何事情做好了戰斗準備?!?/p>
所謂“戰斗準備”,在法國人嘴里成了自欺欺人的話術。當被問及為何沒有發生沖突時,法國軍官先是強調“法國力量強大”,接著又猜測“中國對法國和美國立場不同”。這種兩頭討好的邏輯讓人忍俊不禁——中國海軍在南海部署的40艘戰艦,數量比法國海軍現役艦艇總數還多,這種碾壓級的實力對比下,法國人哪來的勇氣談“強大”?更諷刺的是,法國航母戰斗群原本計劃穿越臺灣海峽“刷存在感”,最后卻以“沒有意義”為由取消,轉而讓護衛艦和補給艦躲到琉球群島,這種臨陣退縮的姿態,與他們高調宣稱的“維護航行自由”形成鮮明對比。
最耐人尋味的是中法航母的“遭遇戰”。法國軍官團承認,戴高樂號在南海遭遇山東艦,但全程沒有收到任何警告通信。這種“靜默威懾”恰恰體現了中國海軍的戰略自信——山東艦搭載的殲-15T艦載機,無論是航程、載彈量還是雷達性能,都與法國陣風艦載機旗鼓相當,更不用說中國航母戰斗群背后還有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轟-6K轟炸機等“航母殺手”撐腰。法國人心里清楚,當年英國戰艦在長江被解放軍炮擊的歷史教訓,今天同樣適用。
這場鬧劇的本質,是法國試圖通過“狐假虎威”維系殖民時代的榮光。他們跟著美國在南海搞所謂“自由航行”,卻忘了自己的海軍家底——法國全國現役艦艇不過50余艘,能遠洋部署的更是寥寥無幾。而中國海軍僅在南海就常態化部署超過百艘主戰艦艇,這種實力鴻溝讓法國的“秀肌肉”變成了“自取其辱”。正如法國海軍上將自己承認的:“中國海軍對美國人的反應可能不同”,這種區別對待,恰恰是對法國國際地位的精準定位。
法國人或許該反思:為什么要航行幾千海里跑到南海來?目標是什么?是為了證明自己仍是“全球海軍”,還是為了給美國的“印太戰略”當配角?當他們看到中國海軍山東艦甲板上的殲-15T艦載機整齊列陣,看到南海島礁上的紅旗在海風中獵獵作響,應該明白:那個任由西方炮艦橫行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戴高樂號航母最終放棄穿越臺海,不是因為“沒有意義”,而是因為他們終于認清了現實——在東方巨龍面前,任何虛張聲勢都只會暴露自己的虛弱。
這場對峙留給世界的啟示是:南海的航行自由從來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于某些國家的霸權心態。法國海軍這次印太之行,與其說是軍事威懾,不如說是一場實力懸殊的“真人秀”。當他們的陣風艦載機與殲-15T擦肩而過時,或許該想想:半個世紀前,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戰爭中鎩羽而歸;今天,在南海的碧波之下,中國海軍的核潛艇正以無聲的姿態宣示著主權。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那些試圖阻擋潮流的國家,終將被時代的巨浪拍在沙灘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